75年 時光荏苒
祖國的巨輪駛過滄桑
民族復興的光輝愈發璀璨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
翻天覆地的變革席卷大地
讓我們跟隨數字的腳步
這里是清遠
您好,我是清遠!
清遠建市以來
全市人民艱苦奮斗,堅持發展不停步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人民收入持續提高
城鄉面貌日新月異
一
經濟建設成就斐然
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1.國民經濟快速發展
建市初期,清遠經濟體量較小。1988年建市時,全市地區生產總值34.5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173元。1995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突破“百億元”大關,達到121.2億元。2004-2007年,清遠迎來了建市以來最快的發展時期,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等多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速躍居全省首位,創造了令人矚目的經濟增速“全省四連冠”的輝煌成就,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每年都在20%以上,年均增速達到25.3%。2006年首次躋身全國百強城市行列。黨的十八大以來,清遠市加快了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經濟發展實現了新突破。2023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20.2億元,2012-2023年年均增長5.8%;實現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3188元,2012-2023年年均增長5.2%。
2.財政實力不斷增強
建市初期,清遠財政實力較弱。1988年建市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只有1.43億元,人均44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25億元,人均69元。隨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地方財政收入迅速增加。2005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首次突破10億元,達到13.25億元,人均369元,人均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也達到了1062元。黨的十八大以來,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以年均5.0%的增速增長,2023年達到152億元,人均3813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28.74億元,人均10754元。地方財力的迅速壯大,為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二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轉變
發展方式步伐堅定
1.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快速提升
建市初期,清遠農業生產能力落后。1988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僅為28.69億元。建市以來,市委、市政府不斷加大對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建設力度,大力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積極發展畜牧、家禽、淡水魚、水果、蔬菜以及優質糧食生產,大力發展現代農業,2004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111.25億元。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生產結構不斷改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高。2023年,清遠市聚力推動“五大百億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69.81億元,2012-2023年年均增長5.0%。
2.工業強市建設有力推進
建市初期,清遠工業基礎較為薄弱。1988年全市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只有18.3%,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深入推進,市場活力不斷激發,非公工業經濟迅速發展,到1998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2.22億元,與1988年相比名義增長近4倍,年均增長17.4%,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上升到22.5%。2003年,清遠以產業轉移為突破口,深入實施以工業化為核心的“三化一園”發展戰略,著力營造“洼地效應”,通過“引鳳筑巢”方式,全方位、大范圍、多層次主動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全市上下鉚足干勁掀起了經濟發展的新篇章,走出了一條符合清遠實際的后發趕超之路,創造了欠發達地區跨越發展的“清遠現象”。黨的十八大以來,持續開展工業技術改造,深入推進工業轉型升級,2023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06.73億元,2012-2023年年均增長7.0%,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3.8%。
3.現代服務業快速崛起
建市初期,清遠服務業以傳統產業為主。1988年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僅為7.47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三次產業最低,僅21.6%。建市后,清遠大力發展旅游、金融、房地產等現代服務業,第三產業持續快速發展,1988-2011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4%。黨的十八大以來,第三產業穩定增長,2017年比重首次超過50%,2012-2023年均增長6.0%,2023年增加值達到968.12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47.5%。
4.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建市初期,清遠產業結構不均衡。1988年清遠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8.87億元、8.18億元和7.47億元,第一產業占比高達54.7%,農業經濟占據主導地位。建市以來,在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的同時,堅定不移的實施工業化戰略,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工作,二、三產業蓬勃發展。2001年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達到39.0%,首次超過第一產業占37.5%的比重。到2004年,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達到29.9%,首次超過第一產業1個百分點,實現了從農業經濟社會到工業化社會的歷史性轉變。十八大以來,清遠經濟持續轉型升級,三次產業結構由建市前1987年的56.4:22.9:20.7發展到2023年的16.2:38.1:45.7,工業和現代服務業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
三
貿易市場繁榮活躍
對外開放成果豐碩
1.消費市場蓬勃發展
建市初期,清遠消費市場較為弱小。商品品類單調,部分商品相對匱乏,198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5.84億元。隨著商品市場的擴大,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消費市場越發繁榮,200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05.37億元,突破百億大關。黨的十八大以來,消費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帶動消費規模的快速擴大,202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601.41億元,是1988年的近38倍,是2012年的近兩倍。
2.對外貿易規模擴大
建市初期,清遠對外經濟交流活動十分有限。1988年,全市貨物出口額703萬美元,出口商品以初級產品為主。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和經濟的迅速發展,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商品附加值大幅提高,國際競爭力大為提升。2008年全市貨物進出口總額29.68億美元,其中出口13.77億美元,進口15.91億美元,初步形成了以鞋、服裝、玩具和印刷電路為主的出口創匯格局。黨的十八大以來,清遠市充分發揮廣清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態勢,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積極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優化貿易結構,擴大貿易規模。2023年,全市進出口總額完成80.80億美元,2012-2023年年均增長4.9%,其中出口完成36.30億美元,進口完成44.51億美元。
3.引進外資大幅增加
建市初期,清遠實際利用外資規模較小。建市以來,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改變清遠經濟發展面貌的突破口,充分發揮資源、勞動力等要素優勢和潛在市場優勢,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1988年,實際利用外資只有629萬美元,1993年達到1.04億美元,最高的2009年達到5.49億美元,是1988年的87倍。1988-2011年,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累計達到45.19億美元。黨的十八大以來,清遠持續加大產業招商和園區招商力度,2023年實際使用外資11.55億元。
四
城市建設跨越式發展
功能品質邁上新臺階
1.交通基礎設施實現跨越式發展
建市初期,清遠公路通車里程4528公里,但普遍存在彎多、路窄、坡陡等狀況,公路線型差、等級低、沙土路多、等外路比重大,抗災能力和車輛通行能力都比較低。建市后,公路建設事業迅速由國家部門行為、行業行為向地方政府行為、社會行為轉變,形成引資、籌資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改造、新建公路的局面,全市交通網絡不斷完善,運輸能力不斷提高。1999年10月,全市第一條高速公路廣清高速公路南段建成通車,2004年12月北段建成通車。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綜合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化水平進一步提高。隨著2018年12月清遠高鐵正式開通運營、2020年11月廣清城際鐵路開通運營、2023年8月廣東首條中低速磁浮旅游專線清遠磁浮全線軌道實現貫通,全市共建成京廣高鐵、京廣普速鐵路、廣清城際廣州北至清遠段、磁浮旅游專線銀盞站至長隆主題公園段等4條軌道交通299公里。2023年末境內公路通車總里程2.09萬公里,路網密度109.8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04.43公里。全年公路貨運量1.35億噸,貨物周轉量108.20億噸公里;公路客運量936.50萬人,旅客周轉量9.39億人公里;水路貨運量0.96億噸,貨物周轉量136.67億噸公里;水路客運量78.74萬人,旅客周轉量740.10萬人公里;港口貨物吞吐量2527.60萬噸,集裝箱吞吐量合計22.55萬標準箱。
2.信息基礎設施不斷優化
建市初期,清遠郵政通信業發展水平較低。1988年,全市市內電話共有9228戶,其中私人用戶1345戶;全市長途直撥有權用戶僅509戶;郵電業務總量936萬元。隨著通訊設施的不斷完善,全市郵電通信業規模不斷擴大,服務種類不斷豐富,推動了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互聯網+”已成為經濟社會和人民生活最重要、最普及的聯系方式和手段。2023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54.79億元,年末固定寬帶接入用戶129.9萬戶,移動寬帶用戶401.6萬戶,5G用戶198.7萬戶,實現市、縣城鎮區域、行政村及工業園區5G網絡全覆蓋,獲國家“千兆城市”稱號。
3.供電能力大幅提升
建市初期,清遠電力設施落后。1988年發電量10.91億千瓦時,全社會用電量6.29億千瓦時,1991年全市仍有7個無電鄉鎮和113個無電村(行政村)。通過落實省“電力扶貧共富”部署,實施村村通電工程建設,清遠供電能力不斷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電網建設的加快以及工業化的推進,全市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迅速發展。2023年1月3日,國內首臺全國產化F級50兆瓦重型燃氣輪機發電機組,在華電清遠華僑工業園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站實現并網發電,填補中國自主燃氣輪機應用空白。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發電量133.04億千瓦時,全社會用電量278.25億千瓦時。
五
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區域一體化進程加快
1.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
建市初期,清遠城市化進程較慢,建成區布局較為混亂,街道狹小。建市后,市委市政府加強統一規劃領導,先后建成清遠大橋、鳳城大橋、洲心大橋、倫洲大橋等多座橋梁溝通連接清遠北江兩岸,大力促進清遠北江兩岸人員物資交流,并推動清遠城市建設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清遠持續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步伐,積極探索新型城鎮化路徑,城鎮化水平持續提升。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首次超過50%,2023年達到57.16%,比2005年提高18.7個百分點。
2.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建市初期,清遠城鄉建設相對滯后。黨的十八大以來,清遠穩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加強,交通、通信、供水等方面持續改善。全力推進創文、創衛突出問題綜合整治,對農貿市場、沿街店鋪招牌、違章建筑等進行集中治理,改造提升路面修復、河道整治、景觀亮化,城市環境明顯改善,講文明、樹新風氛圍日益濃厚。扎實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各項工作,以美麗鄉村建設為載體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業農村展現新面貌。
3.區域一體化進程加快
黨的十八大以來,清遠順應經濟發展規律,憑借距離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最近、發展空間最大、生態條件最好的“三最優勢”,在新時期新起點,通過搶抓“雙區驅動”戰略機遇,攜手廣州全方位、高質量推動廣清兩地在交通互聯、產業共建、城市融合、生態共治、民生共享上共建共享。同時,努力探索承接產業轉移的新路子,著力打造廣清產業園清城片區、佛岡片區、廣清旅游集聚區和空港經濟區四大產業對接平臺,加快筑牢經濟增長的新基礎,全力打造融入大灣區崛起排頭兵、城鄉融合示范市、生態發展新標桿、“雙區”魅力后花園。
六
科教文衛體蓬勃發展
經濟社會發展和諧共進
1.科技創新實力不斷增強
建市以來,清遠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不斷加大科技投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科技創新評價標準、激勵機制和轉化機制,科技事業取得豐碩成果。2004年,科技進步對工業總產值增長貢獻率達到50.8%,比1998年多了1倍。清遠高新區建設成為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并新增國家火炬高性能結構材料特色產業基地、國家科技服務業區域試點等多塊“國字號”牌子。華炬科技企業孵化器成為粵東西北首個國家級孵化器,天安智谷智匯空間成為國家級眾創空間。2023年,全市專利授權量4423件,《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6件,年末有效發明專利2901件,獲第二十四屆中國專利獎優秀獎1項,科技成果登記16項,獲簽訂技術合同58件,技術合同成交金額1.26億元。年末擁有省級新型研發機構7家,國家級工程中心1家,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6家,清遠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23家,高新技術企業568家。
2.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建市初期,清遠基礎教育水平較為薄弱。經過不斷踐行科教興國戰略,清遠師資力量不斷增強,辦學條件不斷改善,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升,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后,清遠職教城的建設,人才引進戰略的實施,清遠市科學教育事業得到蓬勃發展。2023年,全市共有普通本專科10所,其中省屬9所,市屬1所,在校生12.37萬人;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學校(含技工學校)18所,在校生5.31萬人;普通中學195所,在校生27.75萬人;小學354所,在校生42.67萬人。
3.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持續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清遠穩步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人民群眾健康水平顯著提高,衛生事業取得長足進步,醫療保障制度不斷健全,互聯網醫生、家庭醫生、智慧醫療成為近年來的特色,城鄉社區衛生服務普及率達100%。2023年末,全市共有各類衛生機構2762個,比2012年增加149個,是1988年醫療衛生機構數的近8倍;全市各醫療機構擁有醫療床位19445張,比2012年增長84.2%,比1988年翻了2番;注冊執業(助理)醫師9872人,是1988年醫師人數的近5倍;注冊護士13613人,比2012年增加6626人,是1988年的11倍。
4.文化體育事業平穩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清遠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事業穩定發展。2023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館9個、縣級及以上公共圖書館10個、博物館9個、文化站85個,公共圖書館藏書398.5萬冊;全市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9%、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100%。2023年清遠市共舉辦各類運動會73次,在省級以上運動會上獲得金牌82枚,人均體育場地面積3.16平方米。多次舉辦馬拉松比賽和端午龍舟賽,賽事精彩紛呈,群眾參與熱情高漲,帶動清遠參與體育活動人數不斷創新高,2023年參加體育鍛煉人數超183萬人次,比1988年參加體育鍛煉人數翻了4番。
七
民生福祉持續增進
1.居民收入持續增加
建市初期,清遠居民收入水平較低。1988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546元,1994年站上千元平臺,達到1221元。黨的十八大以來,市委、市政府持續關注和改善民生,切實讓改革與發展成果惠及廣大群眾。2012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9514元,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在2014年突破萬元大關,達到10600元。2023年實現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65元,其中城鎮居民38735元,農村居民22099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多年快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12年的2.27:1縮小為2023年的1.75:1 。
2.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建市初期,清遠居民消費水平普遍較低,消費結構還是生存型消費為主,恩格爾系數較高。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居民消費能力顯著提升,消費結構升級趨勢明顯。黨的十八大以來,清遠居民消費逐步向發展型、享受型消費轉變。2023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1649元,恩格爾系數為37.6%,交通通信和教育文化娛樂類支出占比分別為14.9%和9.8%。分城鄉看,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5064元,恩格爾系數35.7%;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7250元,恩格爾系數41.3%。
3.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
建市以來,清遠社會保障制度從無到有,形成涵蓋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保險等在內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黨的十八大以來,清遠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加快構建,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越織越密,保障水平不斷提升。2023年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每月908元,農村一類地區801元,農村二類地區704元;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城鎮每人每月1453元,農村一類地區每人每月1282元,農村二類地區每人每月1127元。年末全市參加社會保險392.97萬人次,參加基本醫療保險392.62萬人,全年部門資助參加醫療保險24.37萬人,醫療救助95.26萬人次,救助金額2.95億元。年末全市擁有社會福利院8間,床位1699張,收養1222人;敬老院23間,床位1442張,收住461人(集中供養)。全年共發行銷售福利彩票4.27億元;籌集福彩公益金0.47億元。
回望過往,我們充滿自豪而不自滿
展望未來,我們滿懷信心而不自驕
天賦風土,自在清遠
讓我們攜手同行,在新征程續新篇章!
下一站,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