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沒想到我和奶奶的難題能這么快解決,真的感謝信訪局的叔叔阿姨!”看著即將完工的房子,小朱眼里隱隱泛著淚花。
小朱是廣東省清遠市清新區太和鎮萬壽村村民,年僅13歲的他,生活經歷讓人唏噓:父母6年前離婚,他由父親撫養。去年6月,父親又跳河失蹤,小朱只能與身患三級殘疾的奶奶相依為命。今年3月起,他多次寫信到各級政府部門反映其生活及住房困難一事,尋求幫助。
清新區信訪局接訪后,協調多方力量,提高祖孫二人的生活保障。8月21日,新房正式動工建設,主體工程已全部完成,待進行門窗安裝及簡單裝飾布置后,小朱和奶奶就可入住新房子了。
《法治日報》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清新區信訪局以提升信訪件辦理質效為抓手,結合黨史學習教育與“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深入推進訴訪分離和依法分類處理信訪訴求工作,用法治思維、法治理念、法治手段規范信訪工作,著力打造陽光信訪、責任信訪、法治信訪,精心精準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推動全區信訪工作走上規范化、法治化軌道。
“我們堅持線上線下結合,立足實際、創新方式,及時暢通多種信訪渠道。”清新區信訪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該局推出“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和“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地”便民模式,打造網上信訪主渠道,轄區群眾可以通過公眾號、預約信訪、領導信箱等線上方式直接反映信訪訴求,實現反映問題“足不出戶”。
同時,清新區信訪局還結合不同信訪人需求,設立法律服務室和心理咨詢室,并聘請相關法律顧問和心理咨詢師,為信訪人提供優質、便捷、免費的法律服務以及心理輔導,有效防止纏訪、鬧訪現象發生,全力打造“法治信訪”“溫情信訪”。
清新區信訪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面對“陳年積案”時,清新區信訪局敢于“啃骨頭”“碰釘子”,確立專治“疑難雜癥”工作思路,由主要領導牽頭包案,確保件件有人理、責任不虛置、工作不空轉,依法依規化解信訪問題,切實保障群眾合法權益。
舒女士的母親馬女士于2009年在清遠市清新區龍頸鎮某小區購買了一套房子,但至今12年過去了,開發商還未為其房屋辦理不動產證。“老人家今年已經95歲了,這件事已成為困擾她的一大煩心事,希望政府部門能幫忙解決,讓她能在有生之年拿到房子的不動產證。”舒女士到清新區信訪局提出訴求時,憂心地說道。
接訪后,清新區信訪局立即落實區領導包案化解制度,成立專門工作組,確保推動案件化解工作。該局多次赴信訪人現居住地廣州約見舒女士,了解情況,協調有關部門聽取情況,對該案件進行綜合分析,及時跟進案件辦理進度。今年6月1日,相關職能部門按照現有的相關政策,成功為馬女士辦理了不動產證。
據介紹,為形成化解信訪問題強大合力,及時依法解決信訪問題,清新區還在下轄的8個鎮建立信訪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堅持每月召開專題會議,對信訪工作進行專題研討,貫徹落實上級信訪工作部署,研究分析本轄區信訪事項,協調化解信訪突出問題,形成鎮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負責、其他領導一崗雙責的信訪工作格局。
通過成立鎮信訪工作聯席會議,推動信訪事項源頭治理、及時化解,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案件不上行”的工作目標。“今年以來,我們鎮的信訪部門和責任單位及時受理率和按期答復率均達100%。”清新區太和鎮委書記郭亮說。
“信訪基礎業務是做好信訪工作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支撐,決定了信訪工作水平,影響著為民服務的質量。”清新區信訪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該局每年開展兩至三期信訪業務培訓班,組織該區信訪工作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及各鎮信訪工作人員進行業務培訓,進一步提升信訪工作人員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業務水平,推動轄區信訪工作再上新臺階。
稿件來源:法治日報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