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清遠工業發展概貌
內容摘要:本文分析2019年清遠工業經濟運行情況,指出工業經濟運行中值得關注的困難和問題,并提出工作建議。
關鍵詞:工業 經濟運行 分析
工業生產效益穩定增長
2019年,我市致力推動工業實體經濟發展,重點抓好現有企業的擴大生產和技術改造,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工業生產效益穩定增長。
一、工業發展增速高于省平均增速
2019年全市規上工業企業742家,比2018年653家增加89家,首次突破700家。規上工業實現增加值484.1億元,同比增長6.1%,比全省增速高1.4個百分點,增速在全省排第六位。
圖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逐月累計增長速度對比情況
二、工業發展結構變化較小
制造業比重略有增加。采礦業實現增加值3.87億元,增長20.6%;制造業實現增加值428.92億元,增長5.6%;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實現增加值51.30億元,增長9.8%。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比重從2018年0.5:87.5:12調整為2019年的0.8:88.6:10.6。
輕重工業同步發展。輕工業實現增加值119.7億元,同比增長6.3%,重工業實現產值364.4億元,同比增長6.1%。輕重工業比重從2018年的24.8:75.2調整為24.7:75.3。
民營企業和股份制企業增長,民營企業比重小幅提高。民營企業實現增加值261.8億元,同比增長10.5%。國有企業實現增加值2.33億元,同比增長23.6%。集體企業實現增加值0.01億元,同比下降86.9%;股份制企業實現增加值299.46億元,同比增長10.4%;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實現增加值180.43億元,同比下降0.5%;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實現增加值1.85億元,同比增長16.6%。
國有企業占規上工業比重0.5%,股份制企業及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占規上工業比重分別為61.9%和37.3%。民營企業占比由2018年的52.5%提高到2019年54.1%。
微型企業比重提高。大型企業實現增加值134.16億元,同比增長5.2%;中型企業實現增加值192.38億元,同比增長2.4%,小型企業實現增加值144.97億元,同比增長7.8%;微型企業實現增加值12.58億元,同比增長98.2%。大中小微型企業增加值占比從2018年的26.6:43.7:29.2:0.5調整為27.7:39.7:29.9:2.6,微型企業比重提高2.1個百分點。
三、工業園區發展放緩
2019年,廣州(清遠)產業轉移園實現增加值73.45億元,同比增長9.9%,廣州花都(清新)產業轉移園實現增加值27.8億元,同比增長0.1%,廣州白云(英德)產業轉移園實現增加值26.55億元,同比增長7.4%,廣東順德清遠(英德)經濟合作區實現增加值2.78億元,同比下降3.3%,佛岡產業轉移工業園實現增加值34.58億元,同比增長4.2%,連州產業轉移工業園實現增加值1.15億元,同比增長21.9%。六個省級產業園占全市規上工業比重分別為:15.2%、5.7%、5.5%、0.6%、7.1%、0.2%,省級產業園合計實現工業增加值166.31億元,同比增長6.4%,增速比2018年下降5.4個百分點。
四、南部地區工業發展明顯快于北部
2019年,南部地區清城區(包括高新區、廣清產業園)實現增加值211.1億元,同比增長9.5%,占全市規上工業43.61%,其中高新區實現增加值70.4億元,同比增長3.6%,占全市規上工業14.55%。清新區實現增加值92.2億元,同比增長4.5%,占全市規上工業19.05%。英德市實現增加值102億元,同比增長6.7%,占全市規上工業21.07%。佛岡縣實現增加值54.38億元,同比增長3.6%,占全市規上工業11.23%。南部地區合計完成增加值459.69億元,同比增長6.8%,占全市規上工業94%。
北部地區,連州市實現增加值21.28億元,同比下降3.5%,占全市規上工業4.4%。陽山縣實現增加值5.54億元,同比增長5.2%,占全市規上工業1.15%。連南縣實現增加值1.28億元,同比增長32.2%,占全市規上工業0.26%。連山縣實現增加值1.25億元,同比增長21.6%,占全市規上工業0.26%。北部地區合計完成增加值29.35億元,總量與上年持平,占全市規上工業6%。南部地區工業增加值是北部地區的14.7倍,增速快6.8個百分點,發展明顯快于北部。
五、總量前十大工業行業六升四降
全市增加值前十大行業中:前五大行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皮革、毛皮制品和制鞋業均為增長,前五大行業合計完成增加值299.4億元,增長6.9%,比重為全市規上工業的61.85%,拉動全部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70%。前十大行業中后五大行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文教、娛樂用品制造業、汽車制造業、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四降一升。前十大行業占全部規上工業比重為77.78%,合計完成增加值376.5億元,增長5.7%。
表一:2019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前十大及重點行業企業情況表
六、工業生產逐季擴大,下半年明顯高于上半年
第一季度實現增加值97.48億元,同比增長5.1%,占全年規上工業20.1%。第二季度實現增加值116.73億元,同比增長6.0%,占全年規上工業24.1%。第三季度實現增加值131.04億元,同比增長6.2%,占全年規上工業27.1%。第四季度實現增加值138.83億元,同比增長7.9%,占全年規上工業28.7%。工業生產逐季擴大,下半年完成工業增加值占全年規上工業55.7%,比上半年高出11.4個百分點。
七、增加值超2000萬元企業是發展穩定器和主力軍
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超2000萬元企業357家,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447.5億元,增長9.5%,占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的92.4%,增速比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高3.4個百分點,是全市工業發展的穩定器和主力軍。其中增加值上30億的1家,廣東電網公司清遠供電局。增加值10—30億的2家:臺泥(英德)水泥有限公司、英德海螺水泥有限責任公司。增加值前十位企業分別為廣東電網公司清遠供電局、臺泥(英德)水泥有限公司、英德海螺水泥有限責任公司、英德龍山水泥有限責任公司、廣東清新水泥有限公司、清遠市興海銅業有限公司、清遠市廣碩鞋業有限公司、約克廣州空調冷凍設備有限公司、廣東先導稀材股份有限公司、江西銅業(清遠)有限公司,合計增加值120.43億元,增長5.4%,占全市規上工業的24.9%。增加值5—10億的14家,合計增加值95.88億元,增長17.7%,占全市全部規上工業的19.8%,增加值1—5億的87家,合計增加值182.7億元,增長8.9%,占全市規上工業的37.7%。增加值5000萬—1億的75家,合計增加值51.1億元,增長4.3%,占全市規上工業的10.6%。增加值2000萬—5000萬元的178家,合計增加值52.8億元,增長9.2%,占全市規上工業10.9%。
八、工業增長主要來源六大行業,城區、英德是主要動力
2019年工業增長主要來源于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分別拉動全市規上工業增長1.93、0.95、0.83、0.68、0.61和0.48個百分點,貢獻率分別為31.5%、15.6%、13.5%、11.1%、9.9%和7.8%,合計拉動5.5個百分點,貢獻率達到89.5%。
城區(包括高新區和廣清園)、英德分別拉動全市規上工業增長4.05、1.4個百分點,增長貢獻率分別為63.16%和21.77%。合計兩地區拉動全市規上工業增長5.45個百分點,貢獻率達到85%。
表二:2019年各縣(市、區)工業增加值、增速及貢獻率情況
九、規下轉規上企業數量較多
2019年全市規下轉規上企業148家,新增企業10家,分別比上年增加76家和3家,分別實現增加值24.6、4.3億元,分別拉動區市規上增加值增長1和0.96個百分點。新增企業雖數量和增加值明顯小于規下轉規上企業,但拉動增長作用更明顯。
十、利潤保持較快增長
全市規上工業實現利潤133億元,同比增長7%,增速比省高出1.4個百分點。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金屬制品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五大行業是利潤增長的主要拉動力,分別實現利潤68.1、2.1、7.6、1.9、2.9億元,分別增長10%、229.8%、20.9%、221.8%、80%,分別拉動利潤增長4.98、1.17、1.06、1.04、1.03個百分點。
從縣區來看,城區(包括高新區和廣清園)、英德分別實現利潤43.7、42.8億元,合計占全市利潤的65%,同比分別增長18.7%、2.6%,分別拉動全市增長5.55、0.89個百分點。清新、佛岡分別實現利潤21.2、14.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1%、5.4%,分別拉動全市利潤增長0.83、0.61個百分點,合計占全市利潤27.1%。
表三:2019年各縣(市、區)利潤總額增長情況表
總量質量有待突破
2019年,我市工業發展雖然生產效益穩定增長,但也存在較多問題,主要是總量小質量不高的問題,要高度重視這些問題,并在今后的工業發展中逐步解決,才能推動我市工業的長期高質量發展。
一、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占全省總量的1.4%
2019年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總量在全省排14位、僅占全省總量的1.4%.全省百強工業企業中沒有一家清遠企業,與接鄰的廣州4582億元,佛山4859億元,肇慶686.5億元相差較大,僅高于韶關的333.6億元。
二、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占比低且出現下滑
全市先進制造業實現增加值132.8億元,同比增長4.0%,占全部規上工業增加值的27.44%,比全省(56.3%)低出28.9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實現增加值26.2億元,同比下降1.5%,占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的5.42%,比全省(32.0%)低出26.6個百分點。而且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占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出現下滑,比2018年的28.65%和6.42分別低1.2和1個百分點。
三、工業節能降耗壓力大
我市增加值總量前五大行業中有四大行業屬于高耗能行業,分別為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此四大行業2019年增加值占全部規上工業增加值的56.03%。此四行業2019年能源消費總量占全部規上工業的74.6%,占全社會能源消費總量的51.8%。六大高耗能行業中,我市有五個,除以上四行業外還有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此行業完成規上工業增加值11.29億元,占全部規上工業增加值的2.33%,消費能耗81.9萬噸標準煤,占全部規上工業能耗的8.5%。省政府下達給我市節能降耗的目標任務是十三五期間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7.6%,至2019年底止,十三五期間我市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實際下降7.43%,年均下降1.53%,要實現十三五期間目標,2020年單位生產總值能耗要下降11%,壓力巨大。
四、工業園區發展步伐減緩
全市六個省級工業產業園2019年比上年增長6.4%,增速比2018年下降5.4個百分點,對規上工業發展貢獻率從2018年46.03%下降至2019年34.29%,廣東順德清遠(英德)經濟合作區甚至出現負增長,工業園區發展步伐減緩。
五、工業發展后勁不足
全市工業投資在2017年、2018年連續兩年負增長的情況下,2019年雖比2018年增長4.9%,但比2017年減少32億元。在新增投產規下轉規上工業企業中,增加值2000萬元以上企業僅35家,占全部新增投產規下轉規上工業企業數的22.1%,這部分企業才是工業的主要發展動力。增加值2000萬元以下的企業發展十分不穩定,難以成為支撐工業發展的有效動力。增加值總量前十大行業中占比最大的非金屬礦物制品業中水泥生產能力已經飽和,難以繼續強力拉動工業增長。廢棄資源利用業因為國家政策調整,將逐步退出。這些以前工業增長的主要拉動力 逐漸弱化,新的有效拉動力未形成,全市工業發展后勁不足。
加快工業發展 助力入珠融灣
清遠要盡快入珠融灣,就必須加快工業發展,因為工業是拉動清遠經濟發展不可取代的最大支撐,只有工業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才能確保清遠經濟的長期高質量發展,只有清遠經濟的長期高質量發展,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入珠融灣。
一、加強工業立市戰略
我市雖為廣東省生態發展區,但并不能因此弱化工業發展,更應該以此為契機,強化工業立市,突出抓好產業高質量發展。在南部地區強化工業立市,在北部地區強化生態保護。清遠工業經濟總量僅占全省的1.4%,與相鄰的珠三角城市相差甚遠,只有加快工業發展,做大工業經濟質量,才能實現入珠融灣。要加大工業發展調研力度,及時了解工業發展情況和存在問題,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出臺相關政策,解決工業發展中的問題,推動工業經濟發展。要加大與粵港澳及其他先進地區工業管理部門的溝通聯系,學習工業發展的先進經驗,結合清遠實際,再造工業經濟發展“清遠經驗”。各級政府要將工業經濟發展擺在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位置,將工業經濟發展情況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列入南部地區黨委政府和市直相關單位的年底考核,實施工業立市戰略,將最優秀的人才、最好的資源、最大的精力、最重要的舉措、最大的投入放在工業發展上,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
二、加強工業園區發展
工業園區是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載體,加快工業園區發展。既可以促進工業經濟發展,也可以有效整合資源,便于工業廢物排放處理,提升工業發展整體水平。我市六大省級工業園區,已經初具規模,也為全市工業經濟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工業園區發展逐步放緩,工業園區發展面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建議一是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工業園區發展領導小組,專題調研工業園區發展問題,采取措施盡快解決問題。加強工業園區的統籌管理,每季度召開工業園區發展推進會,現場調研解決問題,部署工作任務要求,明確責任分工及時間進度表。二是加大工業園區財政投入,逐步完善基礎設施。三是加大工業園區發展的獎懲力度。對于發展質量高,發展較快的工業園區相關責任人及所在地縣市區責任人予以表揚,在提拔任用上優先考慮。并對園區發展的資金、土地指標予以更大支持。對于因為不作為,導致工業園區發展滯后的相關責任人予以批評,并按規定問責。
三、加強工業發展要素保障
工業要發展,要素要先保障,人員、資金、土地、技術等這些都是基本要素。目前清遠工業發展最急缺的就是用地指標,最大限度保障工業發展土地所需,特別要確保重點工業項目的土地指標需求是推進工業發展的前提。首先每年新增土地指標除安排必要的民生或其他重大項目之外,盡量安排在工業發展項目中,其次出臺工業區塊線管理辦法,規定各縣市區工業用地最低面積或占轄區區塊線總用地面積的最低比例,嚴格控制“工業用地”改“非工業用地”。三是盤活現有土地資源,加大力度收回閑置用地,引導企業通過轉讓、合作、租用等方式利用好已有工業土地和廠房,積極推動“工業用地”改“工業用地”。
四、加強工業招商選商
從近幾年我市工業招商情況看,想進駐我市的項目并不少,如何選擇好的項目,保障其必要的土地資源才是最重要的。要全面了解有意向落戶清遠的工業項目,選擇規模較大,實力更雄厚,生產技術更高,耗能較少,符合先進制造業發展方向的項目,將十分有限的土地指標放在最優質需要保障的工業項目上,提高資源利用率。并制訂引進項目基本要求,如產業類型,單位土地產值,單位土地增加值,單位土地稅收等最低限額,單位增加值能耗,年排放等最高限額,建設時間,投產時間等最長多久等。并為有意向落戶清遠的工業項目,提供一條龍保姆式服務,為企業排憂解難。
五、加強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服務
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的發展和建設是我市工業發展的重要部分,最重要的拉動力。一要每年將已投產,在建和已簽約的重點企業和項目逐一列出。二要安排四套班子領導分別幫扶,并指定一市直單位為專門牽頭聯系單位,并安排專人作為聯系人。三要要求幫扶領導、聯系單位及聯系人定期或不定期到企業或項目點調研,及時解決需要市里協調解決的問題。四要每季度匯總重點企業和項目的生產經營建設情況,存在問題及解決方案、時間、責任單位等。五要由兩辦每季度通報進展情況。六要定期召開市委常委會研究部署推進重點工業企業和項目發展。
六、加強工業管理水平提升
首先要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營造“公平公正高效”的辦事環境,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其次要建立健全工業企業發展評估機制,出臺實施企業投入產出評價機制,通過分行業建立對應的企業投入產出評價體系,綜合動態評價企業情況,重點支持優質高質量企業發展,督促企業轉型升級。第三要每年表彰一批先進工業企業和優秀企業家,總結先進經驗,讓在清遠發展中貢獻力量企業和企業家在清遠得到最大的認可和“獲得感”,營造全社會關注工業企業、關注工業企業家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