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訊(記者/盧軼新加坡報道)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筆者從本周召開的2014年世界城市峰會(WCS)、新加坡國際水資源周(SIWW)和新加坡清潔環境峰會(CESS)上獲悉,我國即將啟動水權交易,目前各省、各市用水指標分配已接近尾聲。
水權交易是指水資源使用權通過交易市場轉讓的行為,通常先由國家將水權分配給水資源使用者——各省市,再在各省市之間進行交易的二次分配。通俗地說,國家每年將用水指標分配給各地,各地用不完的指標則可以相互交易。作為一種有助于環保、節水的市場機制,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將之明確為重要改革方向之一。
根據決定,我國將發展環保市場,推行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而率團參加新加坡國際水資源周的水利部部長陳雷也在大會上發言稱,我國將堅持改革創新,發揮政府和市場的作用,健全水利投融資體制、水價形成機制、水生態補償機制,推進水權交易和水市場培育。
據出席大會的另一位水利部官員黨連文透露,目前各省市每年用水指標的分配工作已接近尾聲,下一步即可進入水權交易階段。他解釋,水權配額的確定主要結合兩項指標考量,一是就當前用水量是否合理進行評估;二是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指標進行用水量的預測。據悉,用水指標僅包含江河水及地下水,如各地通過雨水搜集、再生水等手段獲得的淡水不在此列。
綠風標
今年世界城市峰會聚焦綠色發展
到2050年,全球70%的人口將集中在城市,超過80%的GDP來源于城市,同時城市也產生了80%的碳排放,并有50%的供水因為設備老舊而泄漏浪費。在城鎮化加速的今天,本周在新加坡召開的2014年世界城市峰會(WCS)、新加坡國際水資源周(SIWW)和新加坡清潔環境峰會(CESS)聚焦城市發展、水安全和節能環保,吸引了來自全球的130多位市長及40多位部長參與,并就節能減排是否會犧牲經濟增長、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等話題展開了討論。
對于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城市是否導致環境問題爆發,節能減排、綠色發展又是否會影響全球經濟發展的問題,丹麥環保部長KirstenBrosbol顯得很樂觀。她說,通過環境政策的引導,稅收等工具,同時發動公眾參與,對公眾進行教育,提供綠色的消費選擇,就會推動綠色增長。她特別談到立法的重要性,只有嚴格的立法,市場才會跟進,企業對綠色發展也會有信心,從而可以創造出就業、出口等機會。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秘書長AngelGurria則表示,實際上越是環保綠色,經濟就越有競爭力。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大會開幕致辭上表示,到本世紀中葉,預計70%的人口將生活在城市,城市將成為人才和創新的樞紐。這不僅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也將給人們提供更好的生活、工作和娛樂的環境。國際著名規劃師、“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則說得更為直接,城鎮化勢必將推動經濟發展,“大家都在追求多、快、好”,關鍵在于做好規劃。
目前,全球前10大城市中7個在亞洲,23個特大城市中12個在亞洲,到2025年,亞洲特大城市更將增長到22個。對大城市的關注,也成為大會的焦點之一。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嚴格控制特大城市規模。劉太格接受南方日報采訪時表示,大城市攤大餅的發展模式不可持續,類似北京這樣的特大城市,其實應該星座式地布局發展。即在北京市的框架之下,發展五六個人口在250萬-500萬間的獨立單元城市,每個城市都規劃有CBD;在它們下面,再分為幾個100萬左右人口規模的片區;片區下再發展衛星鎮。
南方日報記者盧軼新加坡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