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城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中央一號文件精神,著力盤活農村土地等資源,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2022年8月份以來,清城區積極主動承擔廣東省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管理服務平臺試點任務,積極探索建立上下貫通、規則統一,流程透明,集信息發布、產權交易等于一體的農村產權交易服務體系,實現了從“田間地頭談價格—政府組織線下舉牌報價—全線上公開圍觀競價”的轉變,打破了地域、人員和時間的限制,盤活了農村沉睡的集體資產資源,搭上“云”高速,增強了農村集體組織自身發展能力。
一、健全體系,搭建農村產權交易“云平臺”
一是省級構建頂層設計,搭建“云平臺”。依托省農業農村廳主導建設的廣東省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管理服務平臺,實現全省“統一交易平臺入口、統一交易流程規范、統一交易合規監管、統一發布公示,統一交易安全保護”五大統一,健全“省市縣鎮村”五級聯動的交易體系市場,通過對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的數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級,充分發揮省級平臺的規模效應和聚集效應,極大促進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的信息流動及產權資產的高效利用,破除妨礙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的各種要素和體制機制障礙,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通過“互聯網+監管”的智慧監管及跨部門協同等方式,提升政府對產權流轉交易的監管能力,確保流轉交易公開、公平、公正。
二是市、區統籌管理機制,打通“流通網”。出臺《清遠市清城區農村集體資產交易辦法(試行)》及一系列制度規范,依托省級交易平臺出臺操作指引,指導鎮(街道)完善農村集體資產管理中心,制定監督機制,組織開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活動以及指導逐步開展交易鑒證等服務工作。逐步建立了“全省統一、分級管理、互聯互通、實時共享”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信息網絡。
三是鎮(街)成立交易中心,建好“中繼站”。各鎮(街)均成立農村集體資產交易中心,指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立健全集體資產和經濟合同臺賬,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申請交易的資料進行審核,聯合相關部門進行聯審聯辦,發布農村集體資產交易信息及組織公開交易,負責交易的進程及指導交易合同的簽訂,做好服務群眾等工作。
四是依托集體經濟組織,建好“資源庫”。引導各集體經濟聯合社、合作社,對未承包到戶的土地經營權、有流轉意愿農戶的土地經營權進行連片收儲整理,規范土地承包關系,對其他經營性集體資產建立臺賬,通過廣東省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管理服務平臺進行有效管理和進行產權交易。
二、規范運營,推動農村產權交易“走正道”
一是推進信息化交易。農村集體資產交易中心將土地、魚塘等農村產權資源在“廣東省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管理服務平臺”網站上發布,全面準確描述基礎信息、利用現狀、流轉交易方式和預期價格等內容,并配以現場圖片,讓用戶足不出戶即可利用網絡開展交易,實現了農村產權交易從線下到線上、從封閉到開放的轉變。
二是推進標準化交易。先后出臺了《清遠市清城區試點村開展農村宅基地及農房使用權流轉實施方案(試行)》《清遠市清城區推進農村承包地改革實施方案(試行)》《清遠市清城區農村集體資產交易辦法(試行)》等文件,構筑了規范有序交易屏障。全面實行“五統一、一備案”運營模式,即統一監督管理、統一交易系統、統一信息發布、統一交易規則、統一交易流程、實行政府備案(合同文本及年限),不僅保障了每一次土地流轉都可以公開公正地進行,也方便了每一塊土地的監督管理。
三是推進市場化交易。依托“廣東省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管理服務平臺”的大數據,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采取多種方式(公開競價、公開協商、小額簡易交易、續約交易)進行交易,當產生兩個及以上意向受讓方時采取競價交易,由出價最高、創造價值最多的企業或經營主體來投資經營,避免了相關工作人員隨意定價、不當處分資產,最大程度地實現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
三、強化保障,實現農村產權交易“壯筋骨”
一是堅持依法依規。農村集體產權交易堅持程序正當、過程民主、多方收益的原則。嚴格落實“全程線上、全程公開、全程留痕、全程溯源、合同備案”等流程進行交易監管,使用標準合同范本,確保每一宗交易依法依規,程序規范。
二是堅持民主自愿。承包到戶的耕地、林地等土地按照“村民自愿、集體整合、統一輸出”的模式進行整合流轉;農村集體資產經營權流轉需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成員代表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并進行公示,接受村監會的監督,駐村律師參與擬定合同嚴防資產流失,整個流轉流程接受群眾監督。
三是堅持多方受益。通過省級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免收平臺相關費用,將群眾、集體經濟組織、參與方(企業或經營主體)的利益進行有效銜接,村民流轉土地收取固定租金或分紅并可以通過勞動力獲取報酬,集體經濟組織通過盤活集體資產帶動村民收入并壯大集體經濟,參與方(企業或經營主體)通過公開、公平的渠道得到土地或資產的使用權可以安心投資經營,形成良性循環。
清城區依托廣東省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管理服務平臺,全面激活農村資源資產,截至2023年4月14日,全區掛牌金額2.39億元,掛牌327宗,成交金額1.08億元,568人報名參與競價,圍觀人數超過10萬人次。通過充分發揮省級平臺的規模效應和聚集效應,極大促進了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的信息流動及農村產權的高效利用,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