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主動公開〕
清農農函〔2021〕218號
清遠市農業農村局關于市政協七屆會議
第20210045號提案的答復
吳秋鳳委員:
您提出的《推進數字鄉村建設 激活清遠鄉村振興新動能》(第20210045號)提案收悉,經綜合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公安局、民政局、教育局、司法局、水利局、交通運輸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醫療保障局、商務局、金融工作局會辦意見,現答復如下:
一、數字鄉村工作開展情況
(一)抓基礎建設,搭建數字鄉村“高速公路”。一是推進5G基站建設加速。全市光纖入戶用戶超過92.6萬戶,光纖入戶率達89.41%以上,4G基站建成1.5萬個,5G基站建成1536個。2017年,全市所有行政村已實現光纖、4G網絡全覆蓋。2020年納入省全域規劃清單的13146個20戶以上自然村光纖和4G網絡實現100%覆蓋。英德連樟村、大灣鎮中步村5G基站已開通使用。2021年5月,施工難度最高的陽山第一峰白水寨村千兆光纖網絡順利通過測試并開通,清遠全域城鄉具備千兆光纖網絡能力,率先成為廣東首個千兆光纖城市。二是推動開放公共建設。梳理全市縣、鎮、村三級公共物業建設清單,收集600多個公共資源信息,全市開放公共物業5G基站站址511個。三是推動基礎設施數字化。推動智慧農田工作,以綠色農田建設示范引領高標準農田高質量發展。結合2021年度連州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2個縣3個鎮開展綠色農田建設示范工作,結合項目區域及周邊農業產地環境和周邊環境,通過化肥減施、綠色防控、稻魚共作等關鍵技術,配套灌溉管網,建立復合生態系統,采取水肥一體化、建設區域布控耕地質量監測點、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構建了“源頭消減+綜合種養+生態攔減”水體清潔型生態農業建設模式。推進智慧水利工作,開展河道、水庫、灌溉用水等水利設施視頻監控系統建設以及水文監測、水資源智能化管理等設施建設,實時采集水雨情、采用水等基礎數據。同時,積極參與、配合廣東省清遠市全域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數據管理平臺業務模塊建設,多部門聯合統計農村人口、自然村、行政村等基礎數據,及時掌握農村自來水通水情況,逐步實現水利工作信息化、智能化和智慧化管理。四是持續加強和完善村務公開。督導各地村委會持續推進村務公開“陽光工程”,在村集體“三資”管理系統上定期公開村級“三資”情況,進行村務網上公開,持續開展村務公開“五化”創建活動,充分保障村民對村務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將“微監督”平臺對接農業農村、財政等職能部門的“三資”監管系統,自動獲取村(組)記賬憑證、銀行流水、現金流水及資產資源交易管理信息,每月自動生成并公開村級財務收支明細,把全市各村(組)的“三資”情況全部納入平臺公開,以信息化建設推動信息互聯互通互融,解決傳統公開方式存在的公開內容保存時間短、信息傳遞慢、信息不對稱等弊端。截至目前,該平臺自動公開村級資產資源底數、財務收支信息210萬條,村本級公開民主決策等內容近19.18萬條。五是深入推進鄉村教育、醫療信息化。“校校通”基礎教育網已覆蓋全市公辦學校(幼兒園)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帶寬達到100M及以上。我市已實現基礎教育階段所有學校、教學點互聯網寬帶網絡全覆蓋、網絡教學環境全面普及,100%的中小學校擁有多媒體教室。“基衛項目”覆蓋全市所有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面掌握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業務運轉情況,實現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信息在全省互聯互通。全市127家衛生院有63家已安裝鄉鎮遠程醫療項目相關設備。醫療保障實行市級統籌,全市統一政策、統一籌資標準、統一待遇標準、統一經辦流程、統一信息系統、統一管理結算。基本醫療保險、大病補充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醫療費用全面實現市內、省內和跨省“一站式”直接結算。其中市內185家定點醫療機構和1200多家衛生站實現了住院、門診特定病種和普通門診醫療費用“一站式”直接結算;省內和跨省共有5萬多家醫療機構實現住院醫療費用聯網“一站式”直接結算(其中我市有150多家定點醫療機構接入國家異地結算平臺)。
(二)抓平臺建設,扎實推進數字鄉村項目發展。一是依托國家、省數據庫開展建設。如交通方面依托交通運輸部建立的公路基礎數據庫、省交通運輸廳建立的“數字化農村公路管理系統”及橋梁安全隱患數據庫開展相關建設。二是搭建完成全市12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綜合管理大數據服務平臺、上線運行“清遠農寶APP”農技推廣。清遠市現已在12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內,建成“現代農業產業園綜合管理大數據服務平臺”12個,為150多家入園企業搭建完成品牌產品質量安全溯源系統。以英德紅茶、連南瑤族自治縣稻魚茶、連州市菜心、清城區清遠雞、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絲苗米、陽山縣優質蔬菜、陽山縣絲苗米、清新區清遠麻雞、清新區桂花魚 、英德市連樟村果菜茶、佛岡縣水果、清遠紅茶優勢產區12個產業園的農產品為核心,為產業園28家核心企業配置了44臺農藥殘留快速檢測儀,44臺溯源追溯碼打印機。通過從企業農產品溯源實際需求出發,圍繞農產品生產、倉儲、銷售、加工等環節,借助區塊鏈技術、結合條碼技術、GIS技術和物聯網技術,將農產品地理位置、生產環境、生產過程、加工過程、流通過程、營銷過程的信息整合并寫入區塊鏈,利用區塊鏈防篡改的屬性,實現一物一碼全流程正品追溯,同時也提高信息可信度,滿足消費者的知情權,在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架起一座信任的橋梁;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建立的追溯體系,還可提升基地企業產品的附加值, 為產業園基地企業增收發揮重要作用。三是應用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信息系統。深入實施“智慧新警務”戰略,積極推動農村交通管理“兩站兩員”的數字化和智能化。全市農村勸導員安裝使用“農交安APP”2179人次,依托“農交安”APP排查、錄入轄區機動車和駕駛人員基本信息,建立完善檔案。在排查過程中,及時發現并提醒逾期未檢驗、逾期未報廢和逾期未審驗、逾期未換證的車輛、駕駛人辦理相關手續,并定期向交警部門上報轄區駕駛人、車輛交通安全情況。
(三)抓信息惠民,推進“數字政府”基層發展。一是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一張表”在線數據填報平臺,實現數據“一個入口、一個出口”,為后續推進聯防聯控、營商環境、鄉村振興等提供數據、信息化支撐。開展基層減負便民工作,實現電子證照全面應用。開展“百項服務進網點”工作,推動政務服務功能下沉。其中,英德市所有政務服務事項和35個市直單位、24個鎮(街)、299個村(居)進駐廣東政務服務網。二是加快信息資源整合利用。分期分批將全市政務信息系統遷入政務云平臺清遠節點,已發放38套業務系統資源,完成新建或遷移上云系統10套,為各單位開展數字鄉村平臺建設提供政務云資源和網絡安全保障。啟動大數據中心清遠節點建設,開展清遠市數據清單編目掛接工作,加快數據歸集和交換,為數字鄉村建設提供基礎數據。三是推進數字化政務服務向農村延伸。為進一步落實“放管服”便民措施,公安交警部門將摩托車考試權限下放到農村交警中隊,并推出摩托車駕考“四簡便兩優化”措施(即實行自主報考、就近報考、增加體檢點、允許自備考試用車和優化考試內容方法、優化考試程序)。目前,全市已開通19個農村摩托車考場,群眾足不出鎮就可以考取摩托車駕駛證。同時,全市實行摩托車和電動車“帶牌銷售”,目前已開展帶牌銷售業務的摩托車銷售點共335個、電動車銷售點共762個,帶牌銷售點已延伸到農村地區。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門加強宣傳推廣微信公眾號“廣東出入境”、微信、支付寶小程序“移民局”、移民局APP等,讓農村地區的群眾足不出戶都能了解、辦理出入境證件。另外,部分基層派出所投放了一批“智慧出入境”自助申請設備,提供24小時出入境業務自助辦理,最大程度上讓農村地區群眾少跑腿,擺脫“出遠門辦大事”的思維習慣,享受與城市城鎮一樣便捷的出入境服務。
(四)抓金融服務,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服務。一是推廣“粵信融”“清融e路通”兩平臺及廣東省中小企業融資平臺,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增強金融支持能力。印制了清遠市農商銀行系統鄉村振興信貸產品手冊《鄉村振興十八寶》,通過“鄉村振興貸”“民宿貸”“文旅貸”“整村授信貸”等18款信貸產品,定向精準支持鄉村產業發展和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提升。農行清遠分行、英德泰隆村鎮銀行等金融機構推出“紅茶扶貧e貸”“麻竹筍扶貧e貸”“樂農貸”等產品,全方位滿足“三農”客戶的各類資金需求。如清遠農商銀行組建了一支“金融村官”隊伍,首批156名“金融村官”入駐161個行政村及社區,為廣大村民和居民送服務、帶產品、授知識,傾力支持村企發展壯大、村民創業致富。目前,“金融村官”已辦理整村授信2156戶,有效用信戶數1709戶,貸款金額41525萬元(其中2021年發放的貸款金額6724萬元),覆蓋清城區853個村民小組;辦理“民宿貸”“美麗鄉村貸”“鄉村風貌貸”共81筆,貸款金額2385萬元。二是積極穩妥推進農村產權抵押貸款。積極穩妥開展農村產權抵押融資擔保,推動發展集體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貸款。累計發放農村產權抵押貸款799筆16.64億元,貸款余額5.52億元。共建立2708萬元“兩權”抵押貸款風險補償基金,風險補償比例最高為50%。三是探索綠色金融支持綠色發展。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創新綠色金融產品,鼓勵金融機構提供多維度綠色信貸支持。截至2021年3月末,清遠市綠色貸款余額82.04億元,較年初增長21.29%,較去年同期增長75.26%。
(五)抓電商發展,加快農業數字化轉型。一是堅持融合創新,突出發展重點,推動數字化商務全面發展。推進“電商+網紅”數字化銷售發展,助力抗疫保供。發揮縣級電商產業園及鄉村新聞官“助致富”的功能,培養具有鄉土特色、直播帶貨能力的農村電商力量,打造“網紅經濟”爆發點。自疫情發生以來,系統性地組織各縣電商產業園制作視頻播報,建立滯銷產品電商供應鏈,開展“直播興業”等大型直播活動,數字化銷售成效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通過“電商+網紅”模式解決超過1000噸蔬菜、180噸水果的滯銷問題。連山何少敏、清新電視臺MCN、清城曾青等本地網紅受邀參加商務部、農業農村部等國家部委組織的助農直播項目;英德肖立鑫、林旺花等鄉村新聞官受邀參加“金羊網”等省級媒體組織的助農直播項目。二是推進“傳統產業”數字化發展,創新本地消費應用場景。發揮電子消費券政策帶動作用,推廣市內大型商圈“線上引流、線下消費”及區域小型商戶“線上開店、移動支付引流”等數字零售新模式,提振受疫情影響的線下消費,加速消費回補回暖。根據歐特歐數據公司統計,我市全年新增零售額50萬元以上的網店超過200間(不含微商),新增零售額10萬元以上的餐飲網店超過800間,消費券期間新增移動支付功能的線下實體店超過5000間,商貿流通行業數字化普及成效顯著。三是推進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著力構建農村數字化供銷產業帶。發揮國家級、省級電商進農村示范縣政策優勢,全域推進“1+N”電商扶農助農網絡建設,引導農民廣泛參與到農村電商事業中,享受電商發展成果。(即“1”個電商產業園孵化基地,“N”個農產品電商銷售平臺及電商物流服務站)。其中推廣“合作社基地+貧困戶(農戶)+互聯網”模式成效顯著,全市村鎮農產品合作社實現日均電商單量超過10萬單,日均農產品電商銷售額約250萬元,全年農產品電商交易額超過7億元。推廣“平臺快遞+農村客運+快遞企業”的電商到村配送模式,建成全省覆蓋面積最廣的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奠定了農村群眾參與發展電子商務的物流配送基礎。截至目前,全市縣級物流配送中心7個,鎮級農村物流配送節點80個,農村物流服務點1110個。疫情期間,我市四級物流配送網絡高效運作,平均每日投遞超過1.5萬個農產品快遞包裹出省、出城,每日超過45噸的清遠農產品通過快遞平臺走向其他城市居民餐桌,生鮮及冷鏈快遞物流成本低于全省30%。
(六)抓好文化服務,推動鄉村網絡文化繁榮。一是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加強基層公共文化陣地建設,構建市、縣、鎮、村四級公共文化互聯互通數字化網絡,形成縣級圖書館文化館為龍頭、鎮級文化站為樞紐、村級文化服務中心為服務點的三級公共文化數字化服務網絡。二是大力推進鄉村新聞官隊伍建設。把鄉村新聞官作為鄉村振興領頭人、數字鄉村帶頭人、新時代紅色網紅進行培育打造,在產品認證、法律援助、金融服務、產品快遞、矩陣宣傳等方面進行賦能,不斷提升鄉村新聞官短視頻創作、服務基層治理、鄉村文化宣傳等方面能力水平。目前,全市共有鄉村新聞官1200多人。三是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實現城鄉資源共享,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構建了“清遠市文化共享平臺”,把市、縣、鎮的公共文化場所的公共服務最大限度數字化,實現三級公共服務資源互聯互通,在農村的群眾也可以通過智能手機、電腦的方式,觀看市縣鎮三級的數字資源,并可以網上預約場館、報名參加培訓等活動,有力的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抓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形成以縣(市、區)圖書館文化館為龍頭,以鎮(街)文化站分館為樞紐,以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為服務點的三級公共文化數字化服務網絡,全市八個縣(市區)基本建設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提升公共文化數字化服務效能。總分館制的實施,把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的資源,投送到鎮和村,實現資源下沉,促進公共文化資源共建共享。四是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宣傳。利用《清遠新聞》的頭條工程,深入開展面向鄉村的理論學習宣傳普及,在新媒體重要欄目和版面開設《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學習進行時》等學習評論等重點欄目,及時刊發學習宣傳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系列評論員文章,及時準確傳播黨中央精神;開設“五中全會精神在基層”“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榕樹下小講堂”等專題專欄,報道了《連州:“大喇叭”傳播“好聲音”》《清遠:美麗鄉村遍地開花 鄉村振興畫卷有序鋪開》《清遠:愛衛活動進農村 文明環保齊參與》等新聞,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運用群眾聽得懂、聽得進的語言,宣講理論知識,宣講文明風尚;播出《我市召開黨史學習教育動員會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 奮力推動清遠加快高質量發展》《清遠:掀起學黨史熱潮 奮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等新聞,及時報道清遠各地各部門尤其是鄉村基層的學習動態。采訪播出《秦皇山革命根據地:傳承紅色基因》《革命老區魚灣蘇維埃政府 紅色精神永流傳》《走進潭洞村 尋訪英德早期革命足跡》等新聞,生動講述紅色精神在鄉村大地扎根結果的典型事例。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1月至5月,清遠廣播電視臺采制播出相關新聞共有180多篇次,并通過清遠頭條微信公眾號、最清遠手機客戶端、《清遠新聞》《百姓關注》《聯播清遠》電視新聞欄目以及FM88.7廣播新聞頻率、《清遠一周》等融媒體全平臺推送。五是推進村級公共服務信息化建設。先后印發《關于規范和完善村規民約的指導意見》《關于深入做好村規民約助力鄉村振興全面提升村規民約工作水平的通知》《關于做好村規民約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指導各地繼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掃黑除惡、掃黃打非、鄉風民俗、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等內容納入村規民約,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數字媒體對村規民約進行網絡宣傳。同時,還通過組織優秀村規民約網絡評選、投放公益廣告、分享宣講會、鄉村大喇叭等多種方式,進一步加大對村規民約的宣傳推廣,提高村規民約的群眾知曉率,增強村規民約的影響力和執行力。目前,全市1031個均制定村規民約并上墻公布,實現全覆蓋。指導各行政村(社區)設立村級公共服務站,并與縣、鎮公共服務中心聯網,實現三級服務平臺無縫對接,村級公共服務站“兜底”承辦上級交辦的工作、開展公共服務和為群眾提供黨政事項代辦服務,將政務服務的觸角延伸到村(社區)一級,切實解決好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實現辦事不出村(社區)的目標。六是加快推進農村“互聯網+調解”、“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方式。積極推廣使用人民調解管理信息系統和廣東“慧調解”智能移動調解平臺,實現對人民調解組織、隊伍和案件信息等動態管理,促進人民調解工作提質增效。截至2021年6月,廣東省人民調解案件系統案件錄入達10294件;探索打造“清遠司法”微信小程序,結合我市的實際情況進行法律服務模塊定制,內容包含業務辦理、業務預約和其他服務,提供在線法律咨詢、法律援助、公證、人民調解等服務,鄉村干部群眾遇到法律問題,使用手機微信搜索“清遠司法”小程序,足不出戶即可在線申請。在部分村示范性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配備法律服務一體機(或法律服務機器人)為鄉村干部群眾提供自助法律服務;統籌推進公共法律服務數字信息化建設,不斷提升公共法律服務均等普惠水平,有效滿足鄉村廣大干部群眾的公共法律服務需求;加強對12348中國法律服務網、廣東掌上12348公眾號、法網App和粵省事等使用的推廣宣傳,提高鄉村廣大干部群眾的知曉度、首選率。
二、下一步工作
一是繼續延伸基礎教育信息網“校校通”建設,并結合信息化融創項目,在確保網絡安全、高速、穩定以及保障教育信息化基本上網條件公平的前提下,縮短教育信息化理論創新及實踐推廣深度融合的時間周期,以信息化為手段拓寬傳統教育深度和廣度、探索創新。建成市級層面一體化智慧教育服務平臺,為全市師生尤其是北部欠發達地區師生提供即時優質的教育課程資源。二是進一步夯實數字鄉村農業基礎。加快推廣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農村地區電力、冷鏈物流、人工智能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中的數字化、智能化運用,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產品加工業全面深度融合應用,推進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能電網、智慧物流建設,打造科技農業、智慧農業、品牌農業。三是持續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指導村(居)委會開展數字鄉村建設,把宣傳村規民約與數字鄉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有效推進鄉村優秀文化資源數字化,加強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和地方民俗特色的保護與傳承,為我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凝聚強大的精神力量。四是開展新任村(社區)“兩委”干部的培訓教育,為數字鄉村提供持續的人才保障。配合有關部門,對各地新任“兩委”干部及其他村級組織成員開展數字化培訓,增強村“兩委”干部及其他村級組織成員的正確執行政策、依法辦事、善于做群眾工作的能力,培養一批愛農村、懂技術、善經營的鄉村振興帶頭人。五是充分發揮“微監督”平臺對村務監督作用。督促各地村“兩委”干部、村民小組長、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全員注冊清遠“微監督”平臺,通過“微監督”平臺公開的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村務信息,加強對農村“三資”監督;同時,指導各地通過宣傳欄、電子顯示屏、農村大喇叭、入戶宣傳等多種形式,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村民群眾認識和了解“微監督”平臺,切實提高村民群眾參與數字化村務公開的積極性。六是推廣中小企業融資平臺。加強部門間聯動配合,積極推廣宣介廣東省中小企業融資平臺、粵信融、清融e路通等平臺,引導清遠中小微企業、涉農融資主體進駐平臺,充分利用平臺提高融資對接效率。七是加大金融支持鄉村振興力度。引導金融機構加強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改善農村地區現有金融基礎設施水平,同時,不斷探索金融創新,加大對涉農融資主體的貸款力度,充分運用優惠政策,增加對農村地區的信貸傾斜力度。
清遠市農業農村局
2021年8月23日
(聯系人:梁國堅,聯系電話:3373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