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讓老年人能有一個幸福美滿的晚年,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責任。”今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承德考察時,對做好養老服務工作提出殷切囑托。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開局之年,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的新起點上,各級民政部門勇于擔當、主動作為,不斷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豐富多元服務供給,聚焦群眾養老的急難愁盼,推動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在新的趕考路上,奮力交出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人人可享——
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深入
智能床位搬回家,專業服務送進門,健康數據傳上網,在家享受養老院式的照護……一張設置在家庭的養老床位,讓廣東省廣州市89歲的獨居老人林少珍感到安心。
近年來,廣州市出臺《養老服務條例》《關于推動基本養老服務體系發展的實施意見》,通過科學確定基本養老服務對象和內容,不斷優化基本養老設施規劃布局,有效整合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健全完善基本養老服務供給機制,加快構建全方位全鏈條監管格局,推出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廣州方案”。
為了讓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作出長期部署;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要求,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十四五”民政事業發展規劃》明確,要加強基本養老服務;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首次在中央層面部署建立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制度。
頂層設計聚焦之下,建立基本養老服務體系是新時期養老服務工作的重點。民政部發揮養老服務部際聯席會議綜合協調職能,將研究制定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措施納入2021年工作要點。
9月26日,全國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推進電視電話會議在京召開。會上明確了基本養老服務服務誰、怎么服務、由誰來提供服務等問題,即基本養老服務的核心是從制度上保障全體老年人的基本生存發展權,保證全體老年人在享受基本養老服務上機會均等、規則公平;基本養老服務應當以滿足失能照護需求為核心,以保障生活安全為底線并動態調整;基本養老服務應突出政府供給保障的主體地位,并發揮市場、社會、家庭和老年人自身作用,實現政府主導、家庭盡責、市場和社會參與的有機統一。
緊跟步伐,緊鑼密鼓。各級民政部門自覺把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納入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統籌謀劃。通過明確服務對象、明確保障清單、織密服務網絡等措施,北京市有效匹配養老服務資源和養老服務需求,確保每位基本養老服務對象有人管、服務需求能快速響應。上海市將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相關任務列為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和“民心工程”,加大財力保障,優化服務供給,著力構建與超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基本養老服務體系。貴州省通過《貴州省養老服務條例》強化法治保障,創新基本養老服務實施機制和支撐環境,確保基本養老服務有效運行,提高基本養老服務規范化、標準化水平。安徽省出臺《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促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提出力爭到2023年底,以不能自理剛需老年人為重點、以長期照護服務供給為核心,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老年人實際需求相匹配的基本養老服務體系框架。
處處可及——
養老服務供給能力持續增強
治國經邦,人才為急。2021年,民政部聯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高規格舉辦全國養老護理職業技能大賽。歷時半年之久,3.4萬名養老護理員同場競技,通過全國454場地市賽、32場省級選拔賽,128人獲得全國決賽入場券,書寫了新時代養老護理人才的職業風采。以大賽為契機,各地不斷完善養老服務人才政策體系,全國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加強。與此同時,今年民政部和江蘇省政府合作,支持南京中醫藥大學建設養老服務管理學院,開啟部省協同高起點引領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實習實訓、政策研究的創新模式。
以賽促學、以賽促訓、以賽促評、以賽促建,這是全國養老服務領域高質量發展的一個明確信號。
今年以來,瞄準失能失智長期照護、家庭床位建設、居家養老上門服務、培育引進專業力量、強化人才培養等方面,在豐富多元服務供給,服務方便可及上,各級民政部門著力打通難點、堵點、痛點,讓廣大老年人身邊的養老服務觸手可及。
全國養老服務設施供給持續增加。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全國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總數為34萬個,床位817.2萬張;床位結構不斷優化,護理型床位在新增床位中占比明顯提高,離“十四五”期間護理型床位占比要達到55%的目標又近了一步。
居家社區養老融合發展穩步推進。為進一步實現老年人養老不離家的愿望,2021年民政部會同財務部共撥付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11億元,支持北京市朝陽區等全國42個地區組織實施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項目。
制度創新為養老服務積聚新動能。民政部聯合國家醫保局制定《長期護理失能等級評估標準(試行)》,探索建立評估結果跨部門互認機制。依托浙江省嘉興市長期護理保險制度,79歲的失能老人李奶奶每月可以報銷近2000元護理費,“第六險”不但解了老人退休金不足的“燃眉之急”,還讓她得到更為專業細致的照護服務。
農村養老服務三級網絡建設全面鋪開。山東省出臺關于加強農村養老工作的27項政策措施,著力解決好農村老年人生活照料、就餐就醫、失能照護、社會參與等突出問題。湖北省因地制宜探索開展縣級民政部門直管、社會力量委托經營、民政鄉鎮共管等特困供養服務設施(敬老院)管理體制改革創新,服務能力明顯提升。
精準服務聚焦特殊老年人群關愛。上海市在全市44個街鎮啟動第三批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試點,通過與專業機構合作,鏈接資源、建設平臺,逐步建立起社區老年認知障礙專業照護服務體系。江蘇省全面建立農村留守老年人定期巡訪和關愛服務制度,惠及全省16.8萬農村留守老年人。
醫養結合步入務實推進階段。今年8月,在福建省政府專題會議上,明確將醫養簽約服務列入公立基層醫療機構工作職責,并將落實情況納入公立基層醫療機構績效考核管理。
廣泛培育引入優質服務資源。江西省南昌市面向全國公開征集10家普惠養老服務型企業,立足為廣大老年人提供價格適中、質量可靠、方便可及的養老服務。
切實解決偏遠海島老年人的“急難愁盼”。今年5月,浙江省啟動“海島支老”行動,計劃在3年間,由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五地結對枸杞島等15個舟山偏遠海島,助力3萬余名偏遠海島老人共享優質養老服務發展成果。
用好志愿服務資源“養老”。今年,四川省試點“時間銀行”,通過建立“一個網絡”、開發“一個程序”、建立“一套機制”,搭建政府、社會、市場、家庭資源多方合作,以志愿服務為核心、專業服務為支撐、互助共享的老有所為平臺。
助力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融入智能時代。2021年,重慶市優化民政系統“互聯網+政務服務”應用,組建230支社工和志愿服務隊,開展的老年人使用智能設備培訓惠及5萬余人次。
時時可感——
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未來可期
為有效防范養老機構采取會員卡、預付費等方式收取大額費用帶來的非法集資風險,今年5月,江西省民政廳等5部門聯合出臺《關于加強養老機構預付費管理的指導意見(試行)》,這是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促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的最新舉措,為養老機構戴上“緊箍”,護航老年人合法權益和晚年幸福。
面對消防審驗這一制約養老機構發展的“卡脖子”難題,江蘇省運用系統思維,科學謀劃,將其作為養老院服務質量建設專項行動的重要抓手,筑牢養老服務機構安全發展長效防線,打贏養老機構消防安全隱患“清零”戰役。
實踐處處開花,行動彰顯擔當。今年,民政部圍繞養老服務安全生產、綜合監管、質量提升等方面集中發力。
——為了老年人“舌尖上的安全”,聯合市場監管總局出臺《關于強化養老服務領域食品安全管理的意見》,從食品安全方面保障老年人吃得放心、吃得好,進而提升養老服務質量。
——為了老年人的“錢袋子安全”,聯合全國老齡辦等部門印發《關于養老領域非法集資的風險提示》,對打著“養老服務”“健康養老”等名義、以“高利息、高回報”為誘餌、行非法集資之實的諸多風險隱患表現形式明確加以提示。
——為了創新綜合監管形式,聯合有關部門研究制定養老機構“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制度,通過統一編制隨機抽查事項清單、建立檢查對象名錄庫和執法檢查人員名錄庫、制定隨機抽查工作規范等,對養老機構服務安全和質量進行常態化監管。
——為進一步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發布《養老機構生活照料服務規范》等11項行業標準,開展《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基本規范》國家標準達標活動,開展《老年人能力評估規范》國家標準的制定……
汲取百年奮進力量,開啟壯闊改革征程。在新時代的號角下,各級民政養老同仁將圍繞“讓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的時代命題,堅守人民情懷、踐行使命擔當,護航新征程、建功新時代。
來源:《中國社會報》
轉自:中國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