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民政部舉行《“十四五”民政事業發展規劃》專題新聞發布會。民政部養老服務司副司長李邦華就“如何加強基本養老服務?如何發展家庭養老床位?”等問題回答記者提問,一起來看↓↓↓
《規劃》提出要加強基本養老服務,民政部將如何落實?
基本養老服務屬于基本公共服務,是以政府為主導推行的養老服務。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是促進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國特色養老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十分關心基本養老服務工作。《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對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做出長遠部署。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要求,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國務院批復的《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2021年版)》明確了老年人能力綜合評估、老年人補貼等基本公共服務的相關標準。
建立基本養老服務體系是新時期養老服務工作的重點。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部署,民政部研究制定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措施納入了2021年工作要點,并于今年3月組織召開養老服務部際聯席專題會議,與相關部門共同研究。希望通過專題研究,進一步梳理總結國內外發展實踐經驗,明確基本養老服務內涵,政府、家庭(個人)、社會、市場職責定位,相關保障機制等重要問題,盡快形成高質量的政策文稿按程序報審。
在開展政策措施的同時,”十四五“期間,民政部還將從三個方面推進基本養老服務:
一是逐步建立養老服務分類發展、分類管理機制,形成基本養老服務與非基本養老服務互為補充、協同發展的新發展格局。
二是完善兜底性養老服務。健全城鄉特困老年人供養服務制度,有集中供養意愿的特困人員全部落實集中供養。深入實施特困供養服務設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每個縣(市、區)至少建有1所以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員專業照護為主的縣級供養服務設施(敬老院),基本形成縣、鄉、村三級農村養老服務兜底保障網絡。
三是發展普惠性養老服務。深化普惠性養老服務改革試點,通過土地、規劃、融資、財稅、醫養結合、人才等政策工具的綜合應用,充分發揮市場在養老服務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養老服務提質增效,為廣大老年人提供價格適中、方便可及、質量可靠的養老服務。
《規劃》提到要發展家庭養老床位,民政部對此將采取哪些措施?
《規劃》第五章提出:健全建設運營管理政策,發展家庭養老床位。這是第一次在五年規劃中提出“發展家庭養老床位”的要求,家庭養老床位是在“十三五”期間民政部和財政部推行的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中,探索形成的養老服務的新形式,江蘇、北京、浙江、廣東、四川這些地方先行在開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目前,家庭養老床位主要形式是依托服務能力和水平比較高的養老機構,向周邊失能、高齡老年人提供家庭養老照護的服務。具體來說,一方面從硬件著手,把養老院護理型床位“搬”到老年人家里,對老年人家庭進行適老化改造,配備相應老年的輔具、安裝相關信息監測等設施設備,讓老年人的居家環境更適合養老,同時也適合養老機構遠程監測和服務老年人在家里養老;一方面從服務著手,把養老院機構專業化照料服務送到家,養老機構派人上門為老年人提供照護服務,讓老年人在家享受養老機構的專業服務。
家庭養老床位的發展是創新了我國居家養老服務的形式,帶動了養老服務消費和就業。從需求側來看,家庭養老床位實現了老年人在家享受照護服務的需求,也降低了服務成本,讓老年人買得起、買得好,需求更旺盛。各地開展家庭養老床位試點中,老年人普遍是歡迎的。
從供給側來講,每多建一個家庭養老床位,意味著少建一個養老機構床位,大大降低了家庭和社會在養老服務方面的土地和建設壓力,現在一些大城市建一個養老床位成本在20萬左右,這還是平均數,如果這些床位設在老年人家里的話就省了一張床,政府和社會花了相同的錢提供了更多、更便捷的養老服務。
“十四五”期間民政部門按照規劃的部署和要求,將加大家庭養老床位的發展力度,一方面擴大試點范圍和覆蓋面,進一步總結經驗,完善政策措施,讓更多的老年人養老不離家,在家里就能享受家庭養老床位,讓家庭養老床位成為居家養老服務的一種重要形式,也是讓家庭養老床位成為養老機構發揮支撐作用,促進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的重要途徑。同時加強家庭養老床位的監管,將家庭養老床位納入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出臺相關的標準和規范,讓老年人享受家庭養老床位是安全的、放心的,讓更多老年人享受家庭養老床位,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來源:中國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