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城街道位于廣東省清遠市清城區北部,以老舊城區為主,居住著約18萬常住人口,轄區有28個社區居委會。作為清遠市“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的試點,鳳城街道堅持“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工作理念,積極探索以社會工作為切入點的社區治理新實踐,不斷完善黨建引領社會工作模式,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政治優勢,將政府資源整合優勢、企業市場競爭優勢、社會組織群眾動員優勢凝聚成合力,搭建起 “五社聯動、全民參與”的社區治理體系。
搭建“五大平臺”,促進“五社聯動” (一)成立鳳城街道社工站,開展專業服務
2017年7月,以廣東社工“雙百計劃”為契機,鳳城街道自聘15名社工,加上“雙百計劃”配備的6名雙百社工,組成一支專業化、職業化的社工團隊,成立鳳城街道社工站,由街道直接管理。社工站通過明確服務范圍、職責定位、調整組織架構、完善運行機制、加強培訓督導提升社工專業服務能力,分駐西湖、東門、翠湖三個站點并覆蓋周邊社區,為社區困弱群體提供關愛幫扶服務,同時開展社區營造,解決社區問題,促進社區發展,協同推進社區治理工作。
2021年“雙百工程”啟動,鳳城街道將在原有社工站點的基礎上,增設麻寺田、鳳桂園兩個社工點,社會工作服務覆蓋到全部28個社區,實現“一社區一社工”。
(二)成立社區建設辦公室,統籌全街社區治理工作
鳳城街道社區建設辦公室作為鏈接各方資源、推進社區建設各項工作的統籌指導部門,將分布和活躍在社會基層各領域的多元主體吸納到公共治理實踐中來,指導各社區進行自治管理,直接面對多樣化、差異化的意愿和訴求,形成以賦權、協商、參與為核心的民主治理方式。同時,社區建設辦指導社工聯合各社區開展社區治理工作,推進社區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構建多元共治的現代社區治理體系和社區良性社會生態,增強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提升社區治理能力。
(三)成立社區互助會平臺,聚集社區志愿者力量
2019年1月,鳳城街道正式成立鳳城街社區互助會,下轄監事會、理事會、秘書長和專委會4個部門,并在專委會下設置財務委員會、籌資委員會、法律委員會、傳播委員會和智庫,把社區互助會打造成為一個集資源鏈接支持、專業服務支持、社會組織培育聯合為一體的樞紐型平臺,在鳳城街公益項目、志愿服務、社區社會組織培育、社區參與、居民自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鳳城街社區互助會機構定位
(四)成立街鎮級基層社會組織聯合會
2019年8月,根據清遠市民政局推進全市鎮(街)基層社會組織聯合會建設試點工作安排,鳳城街率先成立全市首個街鎮級基層社會組織聯合會,聯結起鳳城街的重要社會力量。聯合會堅持“黨建+社區+社會組織+社工”的工作模式,以社區社會治理需求為導向,以服務基層社會組織和群眾為載體,以社工專業人員為專業支撐,全面提升聯合會建設整體水平。聯合會成立后,通過搭建孵化培育平臺、交流平臺、互助平臺、便民平臺和社工隊伍平臺,充分發揮聯合會在參與社會治理、反映群眾訴求、規范社會行為、化解社會矛盾、提供公共服務、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區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五)成立社區冠名基金,聚集社區公益慈善力量
2020年1月,鳳城街成立全市首個社區冠名基金“清遠市慈善總會?鳳城社區公益基金”,走出了“社工+慈善”戰略的第一步。基金的服務宗旨是扶貧濟困、回應需求、培育力量、發展公益。
冠名基金聚集慈善資金和公益人力資源,促進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社會治理,形成服務資源多、服務覆蓋廣、服務成效好的本土化社區服務網絡,構建“人人參與慈善、慈善惠及人人”的新格局。
▲鳳城社區公益基金資助范圍
開展“四大品牌”項目,打造全民治理格局 (一)開展“尋找社區合伙人”項目,促進居民組團參與志愿活動
自2018年7月起,鳳城街道連續開展四屆“尋找社區合伙人·共建文明社區”項目,創新創文(創建文明城市)活動模式,把創文活動開展的主導權交給居民,把每個社區的創文活動分為關愛空巢老人、困境兒童、殘疾人等困弱群體服務,開展未成年人文體公益活動等18個子項目,招募3人以上的居民團隊、社會組織、商店、學校等作為申報者,社工作為專業評委之一,各申報團隊的活動開展計劃通過審核后可獲得創文資金的小額資助,用于開展社區服務。
該項目以社區黨組織作為牽頭單位,社區工作者作為項目宣教員,重點對接合伙人團隊開展各類活動、項目的宣傳等;社工作為培育團隊、提升團隊能力提升的角色,推動社區自組織在社區黨組織的引領下,有效參與到社區活動中,提升社區居民組團參與社區服務的參與度和積極性。
截至目前,該項目產生了102個合伙人團隊(其中包括約40個社區原有的組織),認領了1762個子項目,開展了4000多場活動。該項目更大的意義在于把社區里潛在的居民團隊、愛心企業、商家、自組織等公益志愿力量挖掘出來,由項目組開展培訓,提升其發現社區需求,策劃、開展社區服務的能力,培育街道開展公益事業、社區治理的潛在力量。
▲合伙人項目模式圖
(二)開展“鳳城杯”社區公益微創投大賽,孵化培育社區社會組織
2019年7月起,針對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提升工作,鳳城街道采用“邊實踐邊孵化”的方式,設立微創投大賽,引導孵化對象參加。該項目通過資金資助的方式,鼓勵社區社會組織發掘潛在的社區需求、社區特色或問題設計服務項目,促進社區社會組織的建設及能力提升。
目前鳳城街已梳理出一套孵化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的經驗模式:
1.發掘團隊(訪談、調研、備案)
2.分類培育(文體興趣類、公益服務類、社區議事類、社區互助類)
3.培育提升(關注參與度和參與能力的提升)
4.團隊建設(完善團隊架構、維系團隊穩定性)
5.實踐(推動提供社區服務,參與合伙人、微創投等項目,實現社區社會組織可持續發展)
▲鳳城街社區社會組織孵化培育發展路徑
(三)開展“螢火蟲”個案服務中心,織密民生兜底網
社工站針對鳳城街道困弱、風險群體以及有特殊需求的個人或家庭開展個別化、有針對性的服務,運用科學的助人知識及手法提供心理支持、定期關愛、鏈接資源等服務,并且聯動社區內的社會服務機構及志愿力量形成關愛幫扶團隊,增強困弱和風險群體的社會支持網絡,營造友愛和諧的社區氛圍。
個案服務中心的建立解決了組織形式的問題,開展困弱和風險群體服務所需的資金、人才、資源等在這里匯聚,并且逐漸形成相關制度,如《個案服務中心工作流程指引》《個案服務中心溝通會議制度》《個案服務中心資金資助辦法》等,促使困弱和風險群體服務走向系統化、專業化。
(四)打造“紅色管家”模式,實現黨建引領社區治理
鳳城街道“紅色管家”工作模式包括社區治理、小區治理和單體樓治理三個層面。在“黨建引領社會治理”的工作理念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掘、培育轄區黨員帶頭參與社會治理工作,積極打造“黨建+社工+志愿者+群團組織”的工作模式,建設黨建文化陣地,扎根社區,開展各個層面的治理工作。
通過組建社區智庫的方式開展社區層面的治理;通過組建小區理事會的方式開展小區層面的治理(包括開放式老舊小區和封閉式現代城市小區);通過培育選取樓長,以樓長帶動居民自治的方式開展單體樓層面的治理。
▲鳳城街紅色管家模式圖
1.樓長制和理事會
鳳城街道按照“試點先行、重點突破、全街推進、整體提升”的思路,選取西湖、鳳桂園等社區先行先試,并派駐專職社工推進社區樓長制工作。西湖花園四、五、六號樓理事會由9名樓長和熱心人士組成,在社工的培育下,理事會逐步完善相關規章制度,使單體樓和開放式小區在社區黨組織的引領下實現居民自治、善治。
2019年以來,樓長通過正能量帶動作用,引領居民齊心協力解決了樓道堆積雜物、拆除頂樓門閘、化糞池泄漏等各類問題,同時配合社區開展消防安全、反詐騙等宣傳工作。此外,各試點社區定期開展“樓長議事會”,打造一個樓長可以反映居民意見和建議的平臺,共同為建立和諧社區出謀獻策,有效破解社區治理難題。
2.開展小區治理試點項目
2021年6月,鳳城街道啟動“紅色管家”黨建引領小區治理試點項目,以雅悅花園、勝利雅苑、海港成、海境界、湖景灣五個小區作為試點,由物業公司出資購買社工服務項目,優先聘請本小區符合條件的居民成為社工,營造“全民社工”“小區治理人人參與”的氛圍。項目由鳳城街社區互助會承接運營,依托“紅色管家”平臺,組織督導專家團隊對社工服務項目進行督導,對社工成長進行培育。
目前已招聘了9名專職社工進駐五個小區的黨群活動中心,通過打造黨建引領下的“社區+物業+業主代表+社工”共建共治共享小區治理新模式,讓小區變成“大家管”,提升小區治理和物業服務管理水平,切實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米”,解決城市居民身邊的“煩心事”。
3.社區智庫工作
智庫項目以凝聚社區智慧、共商社區事務、共謀社區發展、共享幸福社區為目標,秉持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發掘社區能人組建智庫團隊,在基層組織的協助下自主協商并解決社區公共問題和回應社區發展需求。西門塘社區試點開展智庫工作,現已建立一個15人的智庫團隊,開展27場次座談會及活動,搭建起社區與居民間連心橋,共同創建美好社區。
作者:劉淑君 雷杏珊
來源:中國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