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讀好用好革命文物這一生動的黨史教材,對于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需要發揮革命文物的重要作用
革命文物是鮮活的黨史教材,是革命文化的物質載體。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時,發揮革命文物的重要作用,可以更有效地引起黨員干部群眾在情感上的共鳴,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
革命文物承載著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從南湖紅船到渡江第一船,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興業路到復興路……一件件革命文物、一處處革命舊址,展現了黨和人民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的豪邁身影。
革命文物記載著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南昌起義的紅十字馬燈、井岡山八角樓、渡江戰役中的小木船、開國大典上升起的五星紅旗、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無數革命文物見證著革命歷史,承載著初心使命,是傳承革命先輩精神、凝聚奮進力量的寶貴財富。
革命文物記錄著中國革命的感人事跡。毛主席的睡衣、朱德的扁擔、周總理用破還不舍得換的毛巾、紅軍送給老百姓的半條被子……這一件件革命文物,講述著百年黨史中涌現出的感人肺腑的故事。充分發揮革命文物作用,用心講好革命文物故事,是傳承共產黨人紅色基因與精神血脈的必要之舉。
發揮革命文物的重要作用有助于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革命文物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全體人民的共同財富。有效發揮革命文物的重要作用,有助于黨史學習教育的開展。
提升用革命文物服務黨史學習教育的水平。走近革命文物、傾聽其背后感人故事,可以使人更好地理解領會黨的初心使命、性質宗旨和理想信念。提升用革命文物服務黨史學習教育的水平,需要講好革命文物故事,這就對革命文物的講解員提出了客觀要求。當前,要多方提升講解員的業務水平,培養真正的“政治思想好、知識儲備好、講解服務好、示范帶頭好、社會影響好”的五好講解員,把革命文物背后的黨史故事,講進人民的心田里,講在祖國的大地上。
拓展用革命文物服務黨史學習教育的方式??v觀全國各地有關于革命文物的展館,總體上,展陳方式正在不斷地與時俱進。但也有不少地方的革命文物展陳,還處于傳統的靜態模式,在吸引受眾注意力、調動受眾多重感官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可以適當借助多媒體交互裝置、音頻影像技術以及網絡數字技術,合理利用聲光電,豐富革命文物展陳方式,多方面服務黨史學習教育。
增強用革命文物服務黨史學習教育的實效。革命文物連接了百年黨史的過去和現在,并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折射出新的璀璨光芒。直觀呈現革命文物所承載的黨史故事,深入挖掘革命文物所內蘊的革命精神,積極傳遞革命文物所體現的時代價值,能有效促進黨員干部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對于提升黨史學習教育的實效性十分有益。
開拓更好發揮革命文物重要作用的多元路徑
革命文物是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開拓更好發揮革命文物重要作用的多元路徑,對于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和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都有著重要作用。
深化學術研究。革命文物見證了中國近現代史的發展,深化對革命文物的學術研究十分必要。相關革命博物館、紅色紀念館等機構,不能僅僅停留于革命文物的策展、陳列和講解方面的工作,還需加大科學研究力度,深化對革命文物的學術研究,厚植黨史文化底蘊,從而厚積薄發,為革命文物的一系列相關工作提供夯實的根基和土壤。學術研究在高水平博物館、紀念館建設中占據著重要位置,而要提升相關展館的學術研究,人才是關鍵。因此,需要大力培養中共黨史等相關專業人才,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怎樣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在相關展館領導同志具有高度敏感的人才意識之外,還要逐步建立健全博物館、紀念館學術研究人才的相關體制機制,保障博物館、紀念館能引得進、留得下、穩得住學術研究人才。人才隊伍的成長周期較為漫長,因此需要有長遠的人才戰略眼光,加強人才儲備,為更好發揮革命文物重要作用奠定人才基礎。
亮化展示方式。充分發揮革命文物的展示價值,打造精美展覽,讓革命文物“亮”起來,是符合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首先,堅持“有址可尋、有物可看、有史可講、有事可說”的理念,不斷提高展覽的知識性、趣味性和藝術性,著力策劃打造導向鮮明、主題突出、內涵豐富的革命文物陳列展覽精品,吸引更多人民群眾去學習革命文化,積極主動學習黨史知識、用心體悟黨史文化。其次,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審美標準和評價標準也會有所變化,因此,要及時補充能夠體現時代精神的新內容,堅持展覽的形式和內容相得益彰,適度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增強革命文物陳列展覽的互動性、體驗性、生動性。同時,在數字化時代,我們還要積極建立革命文物“線上博物館”,對革命文物進行全景式、立體式、延伸式展示宣傳,為公眾提供方便快捷的學習教育信息資源服務。
優化文物講解。生動的革命文物講解,有利于受眾更加了解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調動受眾的共情心理,同時,也能強化革命文物起到的宣傳教育效果,潤物細無聲地推進黨的意識形態工作。做好革命文物講解,需要把革命文物與黨的百年歷史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將黨團結帶領人民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歷程分享給廣大觀眾。因此,需要切實加大講解員隊伍的建設力度,使他們成長為黨的歷史的研究員、革命文物的品鑒員、黨的故事的宣傳員、紅色基因的傳承員,真正做到講解歷史細致準確、講述故事形象生動,不斷提高講解的“感染力”。同時,革命文物的講解員還需要多元化。目前,青年女性講解員是主體,但除此之外,老紅軍、老戰士等革命歷史的親歷者,由于他們親身見證歷史的發生,代入感和感染力很強,一定條件下,也可以成為講解員。節假日時期,中小學生也可以擔任志愿講解員,在向受眾講解革命文物的同時,也以實踐行動加強了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但無論何種講解,都需要有史可依,有史必依,革命文物的講解,必須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堅決杜絕歷史虛無主義。
活化文化創意。積極設計研發紅色文化創意產品,使革命文物“活”起來,是相關革命博物館、紅色紀念館的一項重要任務。當前,相關展館需要開拓思路,積極打造文創產品,使受眾在看完革命文物、聽完黨史故事后,還能將與革命文物相關的文創產品帶回家,讓他們在更久的時間內、更大的空間里,充分感受革命文物的“余音繞梁”。但在文創產品的研發方面,目前還普遍存在設計理念落后、產品單一、價位偏高等問題,少數展館,甚至還沒有文創產品,這對于傳播革命文化、擴大革命文物影響都是不利的。因此,我們需要根據時代的發展,及時解放思想、守正創新,在深挖文化因素、完善產品設計、促進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跨界融合、打造品牌產品、發揮市場主體作用等方面,多下功夫,下足功夫,真正讓文化創意“活”起來,讓革命文物“活”起來。
一件件革命文物、一處處革命舊址,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珍貴的歷史記憶、寶貴的紅色資源。切實把革命文物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發揮好革命文物在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是當前做好革命文物工作的光榮使命、重大責任。
(來源:成都日報 作者:張珈琿 季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