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遠市基礎教育教學質量提升計劃
辦好基礎教育,對提高國民整體素質具有重要意義。根據全國教育大會精神、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教育質量的意見》(2019年6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9〕29號)等文件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為扎實推進我市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不斷提升我市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經市政府同意,就提升我市基礎教育教學質量制定以下計劃。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育規律,以課程改革為突破口,樹立“以人為本,全面推進教育創新,使受教育者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觀和“人人可以成才”的人才觀,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教學為中心,以質量為生命”的教學理念,深化育人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改革,切實提高育人水平,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來職業發展打好基礎,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總體目標
通過加強教育教學的組織、管理和指導,到2023年,全市基礎教育教學質量的管理工作水平得到進一步加強,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學質量的重要地位、教學投入的優先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教學、教研、科研、培訓、信息化五位一體”的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方式得到健全。教學管理更加規范、精細,教育科研和教師專業發展的結合更加緊密,教育入珠融灣步伐更加穩健,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進一步提升,教學資源進一步整合,學生核心素養進一步發展,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縣內各校、縣域之間、北部和南部之間教育教學質量的主要指標差距明顯縮小,全市基礎教育教學質量綜合指標進入粵東西北前列,破解城鄉教育二元結構困局,全市基礎教育均衡優質特色化進一步發展。
三、具體工作措施
(一)強化管理責任,提升教學管理水平
1.強化以校長為首的學校教學管理責任。校長是教學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分管校長是直接責任人,教務主任、教研組長是具體責任人。校長主要精力必須用于抓教學管理,把研究、解決教學管理問題列為學校行政會議的中心議題,把提高學校的教學水平和質量作為校長任期內明確的責任目標,加強信息化手段在教育教學應用,做到對學校教學的精細化監測、管理和指導。各校要根據教育部關于當前加強中小學管理規范辦學行為的指導意見的要求,制定學校領導與教師崗位職責,明確教學管理責任,細化教學管理制度,抓實、抓細、抓緊和抓好教學管理每一個層級和每一個環節工作。要建立健全學校領導日常巡課制度,加大對課堂教學質量的監控力度;建立教學問題診斷檔案,確定整改措施、限期整改,把教學管理落到實處。學校領導要對全校教師開展全覆蓋聽課和教學業務指導,學校領導每人每學期校內聽課不少于30節,分管教學教研工作的處室干部校內聽課每學期不少于25節。學校領導和所有中層干部要有具體分工負責指導的學科組和備課組,并主動參加學校各類教研活動,加強對教學工作過程和細節的管理,加強對備課、上課、作業、輔導、單元檢測、教學反思等教學環節的檢查,落實常規要求,提升教學管理水平。凡任期內學校教學質量沒有提升的,校長不得連任、調任或晉升。
2.強化以班主任為核心的班級教學管理責任。各中小學要建立健全以班主任為核心的科任教師聯系制度,每學期至少召開一次家長會,每月召開一次學生座談會、一次科任教師聯席會。高中階段要根據選課走班實際強化任課教師參與班級管理的責任,及時了解情況,溝通教學信息,分析教學質量,商定教學策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校、家庭的積極因素,靈活運用積極教育與合理懲戒教育手段,集中教學智慧,形成教學合力。
3.強化以教師為主體的學科教學管理責任。各中小學要建立健全學科教師崗位聘任制度和崗位責任考核制度,原則上要實現循環教學制度。將學科教學質量作為對教師業務能力、工作績效評價的重要內容。堅持從嚴、從細,抓實、抓小的原則,加大對課堂教學的監控力度,對教學常規(包括教學計劃、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培優輔差、作業批改、學科檢測、成績分析、教研活動、業務培訓、課題研究等)定期檢查與通報。教師的教學成績長期低于學校同類班級平均水平的,應低聘或調離工作崗位。
4.強化以教研組為核心的學科教研團隊建設。各中小學要選拔教學能力強、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責任心強的教師擔任學科教研組長。要建立教學常規檢查制度,組建以學科教研組長為組員的監督組,對各項教學工作定期檢查與通報。建立推門聽課、跟蹤聽課及“問題跟蹤督辦和末位跟崗學習”制度,為每一位教師建立教學檔案,對其成長過程做好記錄,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確定整改措施、限定整改期限,把教學管理落到實處。市縣兩級教育行政及教研部門要著力加強示范教研組的建設,完善示范教研組的評比考核制度。
(二)搭建教師專業成長的平臺,提升教師教學能力
1.加強師德教育,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意識。教師要以“四有好老師”為標準,牢固樹立立德樹人教育思想,認真學習有關的教育法律法規和《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深化落實新時代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以關愛學生為宗旨,開展扎實有效的師德教育活動。加強對教師心理的關注和輔導,切實解決部分教師職業倦怠問題,不斷提高教師敬業奉獻、為人師表的自覺性,增強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加強教育理論學習,樹立正確的教育教學觀念。教育部門和學校要引領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堅持以人為本,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一切促進學生的發展的教育觀。加強對學生理想、心理、學習、生活、生涯規劃等方面指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理想信念、正確認識自我,及時適應不同學段的學習生活,處理好個人興趣特長與國家和社會需要的關系,高中階段要提高學生的選修課程、選考科目、報考專業和未來發展方向的自主選擇能力。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增強教師心理健康的輔導能力。各學段學校于2023年前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C證和B證應達到計劃覆蓋率。
3.開展教學基本功比賽,夯實教師課堂教學功底。教育部門要根據廣東省中小學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大賽方案,積極舉辦課堂教學基本功比賽,各校每年有計劃地開展全學段、全學科、全員參與的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以賽促訓,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4.開展教育科研探索,提高工作效率,引領專業發展。各中小學要認真落實《清遠市教育科學研究管理辦法(試行)》。要求中學一級以下的教師(小學級別參照中學),每5年必須參與1項校級或以上課題研究;中學一級教師,每5年必須主持(或參與)1項校級或以上課題研究;中學高級教師,每5年必須主持(或參與)1項縣級或以上課題研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努力創造條件、積極鼓勵全體教師參加以解決當前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為導向的教育科研課題研究。倡導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提高全體教師的理論素養和教育科研成果的轉化及應用能力,促進全市教學水平和質量的提高。
5.建立優質學科基地學校,推動校本教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市級教研部門依據各校各學科教學成果、教科研成果、學科教師資質等,在各校主動申報的基礎上評選確定市級優質學科基地學校。在全市高中、初中、小學3個學段每個學科分別打造2至3所學校為市級優質學科基地,引領全市該學科的發展。市教育局每年從師資培訓專項資金中劃撥一定的經費給市級優質學科基地校以確保運作。各縣(市、區)要參照市的做法,結合本地實際,建立本地的優質學科基地校,幫扶本地區薄弱學科組的建設,努力實現高位均衡發展。
6.設立(名)教師工作室,組建學科教學團隊,培養骨干教師,發揮(名)教師的示范帶動作用。市教育部門要在全市范圍內遴選一批理論水平較高、教學能力突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中小學學科教師,領銜建設面向全市中小學的“(名)教師工作室”,逐漸加大“(名)教師工作室”的建設力度。各縣(市、區)要參照市的做法,按照《清遠市中小學教師工作室建設方案》的要求,創建本縣(市、區)級“中小學(名)教師工作室”,以更好地發揮本地優秀教師的示范帶動作用,從而縮短優秀教師、骨干教師以及名教師的成長周期。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按照《清遠市中小學教師工作室管理辦法》的要求,為(名)教師工作室提供相應的資金和場室保障,并按照《清遠市中小學教師工作室考核細則》對(名)教師工作室進行嚴格科學的考核評價。到2021年底,學校規模達到30個班的學校,原則上應建立縣級以上的(名)教師工作室。
7.利用入珠融灣與廣清一體化機遇,實行集團化辦學和協作辦學,提高教師專業能力,促進學校均衡優質發展。教育部門要利用入珠融灣與廣清一體化機遇,發揮名校資源優勢。名校要打破地域界限,積極探索跨縣跨市集團化辦學或協作辦學,在教育理念、學校管理、教育科研、信息技術、教育評價、校產管理等方面統一管理,實現管理、師資、設備等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縮小校際之間的教育教學質量差距,促進學校均衡優質發展。
(三)實施素質教育,培育學生學會學習素養
1.全面落實德育為首,培育學生的理想志向和責任感。各中小學要牢固樹立“育人為本,立德樹人”的教育思想,培育校園文化,認真開展學生思想品德教育,通過德育主題教育和知識專題教育,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弘揚和培育學生的民族精神、傳統美德,把德育滲透于管理過程和學科教學的各個環節,貫穿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各方面。
2.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與學習習慣。各中小學要努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要專心致志,做到聚精會神,心無旁騖;二要踏實刻苦,做到不粗心大意,不懼怕困難;三要惜時如金,做到嚴格守時,分秒必爭;四要勤學好問,做到虛心好學,不懂就問;五要獨立思考,做到自主探究,敢于質疑。
3.重視學生實踐和自主發展能力的培養。各中小學要按要求配足配齊實驗設備設施、儀器與實驗用品,強化實驗操作,積極推進實驗操作進入中考評價體系。積極開展研學旅行綜合實踐活動,普及編程、機器人創客教育,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和信息素養。
(四)優化課堂教學,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完善集體備課制度,提高備課質量。教育部門和學校要利用寒暑假期等安排好教師的培訓、教學研討和集體備課活動。學校要建立健全集體備課機制,加大集體備課的過程督查,確保集體備課質量。教師必須全員參與“個人初備、集體研討、教案生成、個性彰顯、課后反思”的集體備課全過程,確保“教案”生成的最優化。在理解課標、研究教材的基礎上,整合優勢資源,結合學生實際,設計教學過程,優化課堂教學。每科每次集體備課的情況要有記載,有檢查,有評價,形成學科教研和備課檔案。
2.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各中小學要將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效率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來抓。促進學生系統掌握各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養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積極探索基于情境、問題導向的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體驗式等課堂教學,注重加強課題研究、項目設計、研究性學習等跨學科綜合性教學,認真開展驗證性實驗和探究性實驗教學。要深入學習先進地區、先進學校的課堂教學改革經驗,積極推進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活動的深入開展,積極推廣應用優秀教學成果。探索總結出不同學段、不同學科、不同課型的“輕負擔、高效率、優質化”課堂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效率要有實質性的提高。
3.加強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應用,不斷優化教學手段。推進“教育+互聯網”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正在重構傳統課堂教學,改變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等。要緊抓新興技術發展之浪潮,借助大數據探索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習者成長規律,用大數據支撐教育科學決策,以數據技術為基礎促進教育治理體系的現代化。重點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構建“大數據+教育決策”的新型教育決策服務體系。增強教育決策、調控、執行、創新發展的活力,調動教育治理多元主體的積極性。二是構建基于大數據的優質教育資源服務體系。積極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創新資源平臺、管理平臺的建設和應用模式。通過“名師課堂”“在線開放課程”“網絡公開課”“專遞課堂”等教育資源服務模式,面向貧困、薄弱地區師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優質教育資源。借助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破解城鄉教育二元結構困局,加快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實現教育精準扶貧,促進教育公平。
(五)開展有效教研,提升教學研究水平
1.完善教研隊伍建設。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要認真落實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工作的意見》及省教育廳的要求,嚴格按照教師總數5‰的比例配足配齊配強各學段各學科教研員。其他部門不得占用教研部門的編制,創造良好條件,充分發揮教研隊伍在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優先選送教研員參加相關的進修培訓,以保持教研隊伍的先導性。
2.創新教研活動方式。各級教研部門要結合工作實際,科學規劃,有效組織,積極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研活動。市級教研要凝聚教研合力,有針對性地通過“菜單式”教研、“蹲點教研”等方式開展問題導向教研和深度教研,在活動中促進全市教學資源的共享與交流,使教研活動目標更明確、主題更突出、實效更明顯。
3.建立教研交流平臺。教研部門要充分利用教研陣地,創建靈活、高效、務實的教研平臺,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資源,編印教研刊物,建設教研網站,開通個人博客等,使教師有廣泛的及時交流平臺。重視成果的提煉和推廣,著力辦好教學教研刊物,為教師教育教學經驗交流提供更多的平臺。
(六)做好質量監測評價,提升教學評價管理水平
市縣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教育部關于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的要求,構建“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科學多元”的中小學教育質量評價制度,并建立“依進論出,依學評教,公正評價”的教師獎懲激勵機制。
1.建立教學質量監測制度。各級教育部門要規范教學質量監測,建立“評價目標多維、評價方法多樣、評價主體多元”的評價指標體系。要依據不同學段、不同學科的課程標準制定明確的質量指標體系,制定教學質量監測方案和預警通報制度,實現質量監測的常態化。市級教育部門要組織全市高中各學科教學質量檢測,通過網上統一評卷和質量分析,及時了解全市高中的教學質量情況,并進行有效的指導;各縣(市、區)教育部門需對本地區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學質量進行督查、監測,及時發現問題和調整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案。
2.建立教學質量表彰激勵制度。各級政府要建立相對完善、公平、公正的表彰激勵制度,對工作成績突出的教研隊伍、學校領導團隊實行表彰獎勵。市財政每年劃撥并逐年增加專項資金對市直(含市教研院)及各縣(市、區)教育教學質量取得顯著成績的高中學校進行獎勵。各學校要將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學質量與教師考評掛鉤,突出教學實績在教師考核評價中所占的比重,將教師考評與教師評優評先、職務聘任、職稱晉升、績效工資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考評的激勵作用,調動全體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將教學質量作為考評學校工作和校長績效的重要指標。
3.建立考查評估制度。市縣教育部門和學校要優化考查內容,突出立德樹人導向,重點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考評形式,加強情境設計,注重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增加綜合性、開放性、應用性、探究性考查內容。科學設置考查難度,命題要符合相應學業質量標準,體現不同考評功能。加強命題能力建設,優化命題人員結構,加快題庫建設,建立命題評估制度,提高命題質量。有條件的學段引入第三方開展命題與統一質量檢測。
(七)加強教學視導,提升教學過程管理水平
各級教育部門要緊密聯系,加強溝通,把督辦性視導、指導性視導、診斷性視導、巡查性視導和評價性視導結合起來,不能流于形式,不走過場。在視導中注重調查研究、注重評價指導,注重數據監測,注重案例剖析,注重督辦整改,既注重“視”更注重“導”,既要切合實際又要講究實效,既要突出重點又要突破難點,既要發現典型又要推廣經驗,既要找出差距更要解決問題。要通過不同形式的檢查指導和不同方式的評價通報,督促各校切實強化教學管理,規范教學行為,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四、保障機制
(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全面加強黨的領導,選優配強教育部門和學校領導干部,落實辦好基礎教育的責任。把提升基礎教育教學質量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深入研究基礎教育在改革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決。樹立正確政績觀和科學教育質量觀,完善對學校和教師的考核激勵辦法。加強學校黨組織建設,發揮黨組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領導作用。
(二)落實部門職責
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市縣教育部門要加強同有關部門的協調溝通,推動落實好提升基礎教育教學質量的各項措施。機構編制部門要加大編制統籌力度,及時做好學校教職工編制核定工作。發展改革部門要大力支持學校建設,適時調整學費標準。財政部門要積極健全學校經費投入機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支持學校及時補充教師,完善學校績效工資總量核定辦法。自然資源部門要保障學校建設用地。住房城鄉建設部門要會同教育部門修訂完善學校建設標準。民政部門要牽頭做好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網信、文化和旅游部門要推動提供更多兒童優秀文化產品,凈化網絡文化環境。黨委政法委要協調公安、司法行政等政法機關和有關部門,加強校園及周邊綜合治理,維護校園正常秩序和師生合法權益。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要做好校外培訓機構登記、收費、廣告、反壟斷等監管工作。共青團組織要積極開展思想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婦聯要加強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少先隊等群團組織和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要做好少年兒童有關教育引導和關愛保護工作。
(三)建立經費保障機制
市政府從2012年開始劃撥專項經費用于支持教師培訓和教科研的發展。2013年以來市財政每年劃撥教育科研經費200萬元、師培經費1000萬元、教育信息化專項經費1442萬元,全力支持全市基礎教育事業發展。各縣(市、區)財政要根據實際參照設立相應的專項工作經費,確保教學教研及教學質量檢測工作有效地開展。學校的公用經費要向教師培訓費、教研業務費、儀器設備費等傾斜。教師培訓費應按照不少于學校年度公用經費預算總額的5%安排,用于教師按照學校年度培訓計劃參加培訓所需的差旅費、伙食補助費、資料費和住宿費等開支。儀器設備、教學辦公用品、圖書資料購置原則上應按不少于學校年度公用經費預算總額的10%安排。教學業務費(包括實驗實習費、教研教改費、教學差旅費、印刷資料費、體育耗材文體活動費等)原則上應按不少于學校年度公用經費總額的35%安排。教學教研經費的落實情況作為各級政府教育督導考評的重要指標。
(四)嚴格督查考核
市、縣兩級教育部門要切實加強和改進對學校教學常規管理工作的檢查和指導,強化對“基礎教育教學質量提升計劃”的督促檢查。市教育局每年組織對全市高中學校(含職業學校)開展一次常規檢查(對市直屬高中每學期一次),對其他學校進行抽查。各縣(市、區)教育局每學期要組織對轄區內義務教育學校進行一次常規檢查。教育督導部門要充分發揮教學行政督查和專項視導的職能,突出重點地區、重點學校、重點學科,有針對性地開展督查工作,發現問題,限期整改。各校要明確質量目標和工作責任,做到責任落實縱向到底、橫向到邊。要強化考核,將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納入對學校和個人考核,確保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