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各有關部門:
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將《關于推進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實施意見》印發給你們,請貫徹執行。
????????????? ??????????? 清遠市教育局?????????? 清遠市發展和改革局
????? ??????????????????? 清遠市經濟和信息化局?? 清遠市科技局
????????????????????????????? 清遠市財政局?????? 清遠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 清遠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清遠市質量技術監督局
???????????????????????????? ??????? ? 2014年1月20日?
?????????????? 關于推進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實施意見?
? “以教育信息化推動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是我市教育發展的重要戰略決策,是建設教育強市、人力資源強市,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抓手。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教育信息化發展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加快我市教育信息化進程,根據《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當前幾項重點工作的通知》、《廣東省教育廳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意見》和《清遠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清遠市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實施方案的通知》(清府辦〔2013〕130號)精神,結合我市的實際,特提出以下意見:
??? 一、發展思路與工作目標
?? (一)發展思路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國家和省、市的戰略部署,落實市“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戰略,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深入實施清遠市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促進教育均衡和教育創新為著力點,充分激活教育體制組織活力,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努力創建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加快建設廣東省教育強市,不斷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和國際化程度,初步實現教育現代化。?
???(二)工作目標
1.總體目標
到2016年,實現清遠市“十二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標。公共教育信息化基礎環境實現均等化,教師與學生的教育資源供給均等化,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達到均等化;中心小學以上學校基本實現一體化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體系;教育信息化整體水平明顯提高。
2.具體目標
(1)通過清遠市基礎教育專網全面實現教育寬帶資源“校校通”和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到2014年,全市中小學(含教學點)100%接入基礎教育專網;到2016年,100%的班級配備多媒體互動教學平臺,基本實現數字教育資源“班班通”,基本形成人人可享有的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環境。
(2)建成省、市、縣一體化數字化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立一個教育信息化示范區,初中以上學校實現實名制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人人享有均等的教育云資源服務。基本普及采用信息技術手段的課程教學;教育應用實現市、縣、校三級電子公文交換,一站式學生學習檔案管理。
(3)在全市成功申報50所廣東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同時在廣東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中開展信息化環境下學生思維創新發展的學習模式研究,開展教師教學能力培訓提高的模式研究。
??? 二、重點任務與實施路徑
(一)加強教育系統信息化能力建設
由市教育局對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領導的信息化領導力進行全員培訓,提高教育信息化頂層設計能力;由市、縣教育局對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全體人員的教育信息化業務系統進行培訓,使他們充分適應國家和省的5大類20個教育信息管理系統的應用需求,并能從大量系統數據中分析挖掘有價值信息,提升科學決策能力;由市、縣教育局對各級教育信息技術人員開展網絡與信息安全、信息發展新技術等能力的培訓;由市、縣教育局對各級教研部門及一線教師進行國家和省級網絡研修平臺及教學資源的使用培訓,逐步形成教師網絡研修社群,提高教師科研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
(二)推進寬帶網絡資源“校校通”
按照清遠市寬帶網絡資源“校校通”建設目標,2014年完成全市教育部門辦學校(含中小學460所、教學點551個、幼兒園154)高速接入清遠市基礎教育專網,全市共享10G互聯網出口;同時建立一套覆蓋全市教育系統無線寬帶網絡,全面實現有線和無線網絡相結合的暢通的“校校通”工程。
(三)推進數字教育資源“班班通”
??? 1.規范各種類型學校建設“校園網”行為。進一步細化網絡管理辦法,如學校校園網內規劃VLAN(虛擬網絡),區分教師、辦公、教室、學生網絡區域,對教師與學生上網實行不同的管理。通過校園網,將優質教學資源傳送到各班級教室。
2.做好“班班通”教育終端平臺建設。按學校類型和班額數分三種類型教學班,第一類為大型學校中的個別實驗班,第二類為一般普通教學班,第三類為教學點班額15人(含3人以上)左右的教學班。分別為這三種類型的教學班選擇與當前教學環境相適應的“班班通”教育終端。
第一類型實驗班,應充分考慮創新教育的需要,可考慮教師與每個學生配備移動學習終端設備,探索在信息環境下,教與學的組織和管理。
第二類型普通班,可考慮采用65寸以上大屏顯示設備(電視、一體機、投影等),配套電腦(臺式機或手提機)構建多媒體平臺。
第三類型教學點班,這類型農村教學點班數少,班額小,主要對象是低年級學生。針對他們的學習要求、學習興趣以及設備安全保管和教師應用能力等實際情況,應考慮使用能下載統一電子課程資源的手提電腦,采用46寸以上的電視作為顯示設備,建設多媒體平臺。
各縣(市、區)教育局、學校在裝備“班班通”平臺時,要充分考慮設備保管維護、學生學習目標、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等因素,做好具體到每個班的設備選型。穩步推進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到2016年,各縣(市、區)要完成100%的班級“班班通”平臺建設,其中農村小學及教學點的“班班通”平臺建設由清遠市級財政補助解決。
(四)建設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
1.建設全市教育綜合網絡管理平臺。確保實現有線網絡達到高速、有效、安全的管理目標,無線網絡達到全覆蓋、方便快捷、統一管理認證等目標。全面保障信息網絡安全的運作和維護,保障人人享有均等的教育網絡資源。
2.做好與廣東省教育視頻專網的對接,組織網絡技術對接和資源應用培訓。利用視頻專網的同步教學功能解決農村教學點學科教學開設不足的問題。實施下一代互聯網教育應用示范工程,加快推進教育信息網絡升級換代,全面優化教育科研網和基礎教育專網、廣東省教育視頻專網。
3.建設和優化清遠市教育云數據中心,完成與廣東省“粵教云”平臺的對接,實現省、市共建共享教育云服務平臺,對學校及學生提供教育云服務。讓云平臺資源為全市教育系統每一個體實現均等化服務,推動教師和學生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的發展。根據省的有關建設方案,“粵教云”平臺將提供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和廣東教育出版社三家出版的電子課程資源。針對清遠市的教材選用情況,仍有些科目不在“粵教云”平臺的,按省的建設思路,與出版社或課程資源公司進行溝通聯系,積極探索由市、縣兩級政府購買公益服務,市場參與資源建設,學校持續應用和在政策支持下開展個人按需購買個性化服務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機制,形成全社會參與的教育信息化大服務格局,共同參與完成本市的電子課程資源配置覆蓋。
4.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落實各項信息安全管理要求。清遠教育云建立統一登錄認證平臺,使各級各類教育電子政務系統、電子校務系統、普通高中質量分析監控系統和教育應急指揮系統銜接順暢。完成省、市、縣、鎮、學校五級的電子政(校)務平臺建設,積極推動學校管理規范化、標準化。加快“校校有網站”的發展,落實網站管理和評價制度,主導良好網絡文化氛圍的形成。
(五)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
1.多種方式提高教師應用能力和水平。通過多種渠道引進新的教育方法和模式,特別是通過“廣清合作”、“佛清合作”引進發達地區優質資源到清遠,開拓視野,學習先進。促進本地教師應用“名師伴我行”、“視頻同步課堂”等功能,跨越城鄉“數字鴻溝”。融入泛珠三角教育教學大學習大討論的氛圍。應用“互動教研平臺”拉近與先進地區實驗班的時空距離,經常觀察到實驗班的教學動態,及時了解教學情況。
2.開展普通高中質量監控系統應用。對學生考試測驗等實行檔案化管理,建立大數據庫,挖掘教育教學數據支持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3.加強組織教師和學生參加信息類應用活動和競賽。如開展教師教育多媒體軟件大賽、學生電腦制作大賽、虛擬機器人大賽等多個常規項目的比賽,在教師和學生群體中樹立榜樣,促進教與學的發展。
4.推進網絡同步課堂的應用,促進教育均衡發展。開展以縣為主,通過“在線課堂”、“同步課堂”的形式,縣城、各鎮學校與教學點實行對接,將縣城或各鎮學校教師的授課現場向教學點直播,實現傳統課堂的師生互動。
5.在完善信息化基礎環境,提高網絡服務能力的同時,市、縣教育部門要積極指導學校深入開展信息技術應用,提升學校信息化應用水平;加強能力建設,提高師生創新應用水平;加強課題研究,形成學校特色;加強優質資源共享,發揮實驗學校示范輻射作用。同時,創建廣東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的數量應不少于轄區內中小學總數的10%。
??? 三、保障措施
??? (一)加強組織領導
在市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的統籌協調下,由市教育局牽頭成立教育信息化領導小組,建立跨部門、跨地區、跨行業的教育信息化發展協同推進機制,成立清遠市教育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加強教育信息化科學決策和成功經驗推廣;成立教育信息化項目組,扎實做好各項信息化應用和推廣工作。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發展和改革局、市財政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等部門根據職能分工,加強對教育信息化政策、基礎設施、關鍵技術攻關、重大項目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支持。各縣(市、區)政府要把推進教育信息化作為一項戰略性任務,切實加強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領導,健全領導體制、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強化部門資源整合和協調,加強統籌規劃和督導檢查,把教育信息化建設和應用作為政府教育督導的重要內容。
(二)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行政管理機制
建立各級教育信息化行政管理機構。要參照教育部、省教育廳設立教育信息化工作辦公室機構的做法,盡快成立市、縣兩級教育信息化工作行政辦公室,配備多名教育信息技術人員,切實抓好信息化教育裝備與管理維護、教育管理應用和信息技術教育教學應用工作,加大力度推進工作的落實。800人以上學校至少配備2名以上信息技術專業教師,其余學校要配置1名以上信息技術專業教師,開展信息技術學科教學,配合上級行政部門開展校級的信息化應用推廣培訓。
(三)加大資金投入
貫徹落實省、市、縣(市、區)、校四級聯動機制和教育信息化經費保障機制。在義務教育階段生均公用經費中提取不少于12%的比例,在高中階段“一費制”(學雜費)經費中提取每生不少于90元作為信息化設備維護專項經費,推動公辦學校信息化網絡及設備維護服務外包,保障網絡和教學設備的正常運作,確保教育系統內信息技術教育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保障全體教職工能用、會用先進教育技術手段,不斷提高教學能力和水平。
各地(校)要建立教育信息化專項經費投入學校(幼兒園)的校園網絡以及班班通平臺建設與維護,確保優質教學資源“班班通”工程的落實。從2013至2016年,市財政每年投入992萬元解決全市1150所中小學校(幼兒園、教學點)的寬帶網絡“校校通”;每年投入467萬元逐步解決全市農村教學點4089個班的“班班通”設備。各縣(市、區)則需配備6909個中心小學以上的教學班“班班通”設備,按全市的指導規范建設適應各規模各層次學校的校園網絡,管好校內信息網絡設備的運行和維護,保障學校普遍具備信息化教學環境。
加大市、縣兩級財政投入共建清遠市教育公共服務云平臺。在“粵教云”平臺基礎框架下,加快推進清遠市教育云基礎設施平臺建設,市、縣、校三級共建共享本地教育云資源,為全市提供教育公共服務。
在“粵教云”正式提供三大出版社電子課程的同時,各級政府要投入資金購買集成電子課程資源的平板電腦或筆記本配置給每位教師,以便教師熟悉和應用電子課程資源,達到課堂教學標準統一。
創新機制吸引社會團體和企業支持、參與,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參與建設、運營,積極探索“政府政策支持,市場參與建設,學校持續應用”的教育信息化投入機制,形成多元化的教育信息化投入格局,推動各項實施項目建設任務的全面完成。
(四)加強督導檢查
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工作目標責任制和激勵機制,將教育信息化列為政府教育督導內容。完善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制定和實施網絡與信息安全建設管理規范,保障信息系統的安全運行,加強網絡有害行為防范能力和不良信息監管力度,防止暴力色情等有害信息對校園文化的侵害。加強對教育信息化建設和應用的督導檢查,逐級開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績效的專項督導評估,對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成績突出的縣(市、區)政府及負責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