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作為經濟欠發達但仍保留著優良生態環境的省級貧困縣,陽山始終堅持發展為要,民生為本,生態為基,以保護生態來發展經濟,以經濟發展來保護生態,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比翼齊飛。目前,陽山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成為廣東省西北部重要水源涵養區和生態屏障,全縣森林覆蓋率升至69.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1個百分點。生態公益林面積全省最大,南嶺國家自然保護區被譽為“北回歸線上的最大一片綠洲”。
觀念轉變: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
地處粵北石灰巖山區的陽山,境內“八山一水一分田”,與珠三角發達地區在經濟上有明顯差距,雖說發展的要求和愿望尤為迫切。但陽山縣委書記溫湛濱對此有深刻的認識:生態是發展的基礎,我們寧可近期犧牲一點GDP,寧可犧牲一點發展速度,寧可犧牲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也絕不能破壞生態環境。陽山要實現科學發展,不能走遍地開發搞工業的彎路,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回頭路,必須堅定不移地走生態發展之路。
為此,陽山通過專家授課、深入調研、座談研討等方式,增強廣大黨員干部“經濟要發展、生態更要保護”、“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理念,讓生態發展成為全縣干部群眾的思想共識。
去年12月,這個共識凝聚成了《陽山縣生態發展規劃(2010—2020)》:圍繞“保護、發展、特色、和諧”四大主題,以“生態經濟”為核心,以“生態保護”為基礎,以“城鎮特色化”為手段,以“公共服務均等化”為保障,走出一條“以生態保根基、以特色促發展、以發展促和諧”的生態發展之路,把陽山建成經濟發展、生態良好、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綠色經濟強縣、旅游休閑勝地、山水宜居城市”。
謀篇布局:由遍地開發轉為功能區差異發展
早在三年前,陽山就立足“生態發展區”的定位,提出三大主體功能片區的戰略決策,把全縣劃分為南部生態工業集聚區、中部山水宜居城市建設區、北部綠色產業發展區,并研究出臺了相關配套措施,編制實施了32個主體功能區建設重大支撐項目,因地制宜實行差異發展,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實現空間平衡。2011年8月,陽山又在全市率先編制出臺《陽山縣生態農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
根據規劃,陽山將圍繞“一只雞(陽山雞)、一個桔(砂糖桔)、一根棒(淮山)、一棵菜(反季節蔬菜)、一葉茶(高山茶)、一滴油(茶油)”,著力發展生態型、特色型、品牌型的現代農業,打造“北部山地型生態旅游農業、中部外向型基地農業、南部循環型特色農業”三大功能組團,力爭成為特色鮮明、產業強勢、服務城郊、輻射粵北的現代農業強縣。
模式之變:發展綠色產業,加快生態建設
陽山走生態發展之路,并不是不發展工業,而是主張推進工業園區化,發展生態工業,走新型工業化之路。在這一思路的指引下,陽山積極推進水電、礦產加工等資源型工業的生態化與轉型升級。全縣小水電總裝機容量達28.7萬千瓦,年發電量居全國縣級前十位,年上網電量近10億千瓦時,成為全省首個“中國農村水電之鄉”,并被列為全市唯一的“全國‘十二五’水電農村電氣化縣”。同時,以風電、生物質能發電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也迅猛發展,2010年成為首批“國家綠色能源示范縣。預計到2016年,陽山將成為100萬千瓦綠色能源基地。
陽山走生態發展之路,意味著陽山將立足生態,發展基于山區生態優勢的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建設綠色產業體系。
生態農業從做大到做強,珠三角及港澳地區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初步形成。大力發展反季節蔬菜、淮山、砂糖桔、生豬、陽山雞為主的特色種養業,形成了“南果北菜”兩大產業帶,建成了11個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基地、10大特色種養基地及6個供港澳蔬菜出口備案基地,打造了“中國反季節蔬菜之鄉”、“中國板栗之鄉”、“中國淮山之鄉”、“中國陽山雞之鄉”品牌。陽山已成為珠三角及港澳地區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及省級農業綜合開發縣、全國科普示范縣。
生態旅游迅速崛起,“旅游休閑勝地”品牌彰顯。把生態休閑旅游業作為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加以重點培育,打造了“一峰(廣東第一峰)、一山(神筆山)、一寺(北山古寺)、一水(連江風景帶)、一林(南嶺國家森林公園)、一賽(四驅越野賽)”六大旅游品牌,初步形成“山水觀光、四驅越野、韓愈文化、生態旅游”的格局。陽山已成為珠三角和港澳地區游客青睞的“旅游休閑勝地”,先后獲得“廣東省旅游強縣”、“中國綠色名縣”稱號及“國家地質公園”資質,最近又獲評為“中國最具投資價值旅游縣”。
從2010年開始,陽山適應城鎮建設新形勢、生態建設新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新期盼,提出2011年創建成為“廣東省生態林業縣”、2016年創建成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重大決策,相繼實施生態文明村、城鎮綠道網等工程,預計2016年全縣生態文明村覆蓋率將達到80%以上,森林覆蓋率將達到7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