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菜
?
魚生
?
壯族吃生
壯族人喜歡吃“白斬”(即白切)的雞、鴨、鵝肉和豬、牛肉甚至狗肉,即用清水煮熟后切塊,蘸上味料即吃。“吃生”是壯族人的特殊飲食。
?
?
“肉生”
把新宰的豬、牛肉或新鮮石蛤肉切成薄片或絲狀,先用自制濃醋洗掉血水,而后再用醋泡浸一個小時左右,撈出后拌以蔥花、花生粉、白芋莢、生紫蘇和冬菇、木耳(切絲炒熟)、雞蛋(煎成皮)、切粉(熟)等配料即可食用,爽脆芳香,可口不膩。據說具有驅暑、清熱、解痧的功能。
豬血釀豬腸
生豬血配花生、香料等灌入豬腸中,煮熟后切片上桌,嫩滑可口,芳香宜人,是待客的佳肴,壯話叫“巫幫”。
瑤胞酒
過山瑤嗜好自釀低度米酒,俗呼“瑤胞酒”,三水瑤鄉以紅糯米釀制的低度“紅酒”入口帶甜,卻后勁十足,許多外地朋友就在“好喝”中不知不覺醉了。
豬血糯米灌腸
糯米、花生、五花肉丁、豬血、綠豆及各種香料等混合,灌到洗凈的豬大腸內,兩端拴緊,用小針在腸上扎數個氣孔,再蒸熟,就制作成了豬血糯米灌腸,切片食用色美味佳,風味獨特,深受連山同胞的喜愛。
蕨菜
連山不少飯店有這一山間野菜的菜式,自生自長的山菜,倍受人們青睞。仲春時節,采摘蕨類鮮嫩部分,用清水煮熟后再用清水浸漂二、三個小時即可炒吃,或以韭菜或肉片伴炒,清脆爽口,百吃不膩。
瑤家煙熏臘味
每逢農歷臘月,農事活動結束,農村家家戶戶都有腌制臘味的習慣。把豬肉砍成長條,抹上佐料,掛在灶上薰成臘肉,此外還有臘腸、臘雞、臘鴨、臘鳥和米粉肉等等。其中瑤族的臘肉和揚名遠近,肉味香而不膩,有彈性。
地黃菜
又名苦齋婆,長于山地潮濕處,春夏可采,味甘苦。鮮品,水者開后下鍋,15分鐘撈出用清水浸洗。可直接炒來吃,但更妙的是與半肥瘦肉片煮湯,湯青色,味甘苦,可驅胃中熱氣,亦可降血脂。炎炎夏日,得此一碗湯,乃神仙之享受。干品,常用來熬豬骨頭,如果用來煲老雞則是上好的“清補涼爽”。近年已有人工種植,制成干品上市,價錢不菲。
竹筍
連山竹多,每年春雨過后竹筍便紛紛破土,竹筍也就成為連山人最常見、最喜愛的菜肴之一。在連山用竹筍烹制的菜肴很多,炒、燒、煮、煨、燉、做酸筍、做筍釀皆美味。
?
?
禾花魚
飼養在稻田中,靠采食水稻成熟時掉落的禾花而長大的鯉魚。太保地區稻田病蟲害少,無工業污染,灌溉用水又是來自高嶺山上的泉水,養殖出的“禾花魚”,魚肉質嫩滑清甜可口,因為不另外投飼料,魚肉具有禾花香味。
●壯瑤小食
艾糍
三月三清明前后,嫩艾初出,采其鮮蕊煮水清浸后,榨水斬碎,和糯粉參搓均勻后掐成比乒乓球略大的圓糍。艾糍為綠色,帶有艾的芳香味,也保持糯米的特點,常吃健胃,老少皆宜。艾糍是壯鄉的傳統制作,也常用來祭奉先人。
?
?
大湯糍
壯語粑離,每逢過節時,農村家家戶戶做湯糍,用樹葉燒制枧水搓糯米粉制成有餡的大湯圓(直徑六、七厘米),可用芝麻花生紅豆等做成甜餡,也可用筍干、紅豆、肉等做成咸餡。
狼毒糍
無毒植物燒成灰,用灰浸水,取澄清液浸糯米4小時;采狼毒(山野芋,俗名薄芋頭)葉連同浸過的糯米一起放進石磨磨成漿后,將米漿放進布袋吊干水后搓制成糍;水燒開后下鍋,成為堿水狼毒糍(俗稱“青糍”)。名字不好聽,而且帶有毒字,怪嚇人的,但綠油油,嫩滑可口,據說能排體內熱毒。
駝背粽
六月六和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包“駝背粽”。其做法是將上等糯米浸泡后用粽葉包裹,包時在糯米中間放綠豆沙或一條拌好作料的肉條,包成兩頭扁平、背面中間隆起的形狀。“駝背粽”大的能到二三斤,小的也有一斤,剝一個全家能吃飽,是節日饋贈的佳品
五色糯米飯
四月八牛王誕時做,又叫花米飯或青精米飯,是壯族人喜愛的食品之一。用糯米泡在楓葉汁、紫藍草汁(壯語叫“棵斬”)、紅草汁(壯語叫“棵些”)、黃花汁(壯語叫“花邁”)里分別染成黑色、紫色、紅色、黃色,加上本色(即白色)蒸制而成。五色糯米飯,色香味俱全。蒸熟后的糯米飯,幾種顏色混在一起,斑駁陸離,非常好看。其香乃天然清香,香氣襲人,極為可愛。其味鮮美,醇正平和,且有微甘,甚是好吃。五色糯米飯象征著吉祥如意。
?
?
有機稻米
產于無污染、生態環境優美的高寒山區,不施用化學農藥肥料,注冊了“鄉意濃”有機品牌商標。現市場售價為15元/公斤,主要銷往珠三角及港澳地區。
?
?
大肉姜
連山大肉姜肥大,皮薄肉厚,色澤金黃,纖維細小,肉質脆嫩,辣味適中,并略帶香味,含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尤以梅洞大肉姜品質最優。多銷往珠三角及港澳臺地區,在市場上具有良好的聲譽和競爭優勢。現市場價1.2~1.6元/公斤,緊俏年份為2~4元/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