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在英德西部、清新北部及陽山南部石灰巖地區一帶被稱作“包麥”。在九龍、黃花、巖背、大灣、青坑、波羅等地,當地百姓喜歡把玉米磨成粉粒,用水將之煮成介于糊與水之間的狀態,齋吃,主要特點是細膩、潤滑、香甜、鮮美。其食法多種多樣:普遍是不加糖、或少鹽、或伴菜下;可以加糖作甜食;可加入牛奶、花生炒香碾成粉,混合吃起來更香甜、可口、清純。
玉米在英德、清新、陽山一帶種植的歷史已有近300年,與水稻、蕃薯并列為當地三大糧食作物。因為那里是石灰巖山區,山地多、旱地多,宜于玉米生長,故種植面積和產量都較大。
英德麥羹對玉米品種、食水的選擇以及烹調方法很講究。玉米品種最好選擇英德農家品種大暑麥,自然老到,吊起曬干;最好用當地的山泉水煲煮。英德最傳統的麥羹制作流程:先用石臼將玉米粒的表皮舂掉,將玉米粒舂成既有粉、又有小粒的混合粉;然后將玉米粉用冷開水調和,再倒進沸騰的水中,隨之加入一種當地人稱為“灰水”的純天然植物堿水,用文火熬40分鐘左右即可。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制作工具石臼、木錘、石磨、鍋、灶頭等日漸式微,機械代替手工成為發展趨勢。來英西峰林走廊旅游的客人,可在當地賓館、酒樓、食肆里品嘗到地道正宗的麥羹,在捎回去的手信禮品單中,用于制作麥羹的玉米粉成了搶手的香餑餑。
交通指南:1、廣清高速→清連高速→五一出口→英西峰林走廊;2、英德→省道347線→九龍、黃花方向;
價格指數:每市斤3—5元;注意事項:自己買玉米粉回去制作麥羹,最好順便帶些當地純天然植物堿水,用法用量視個人口味而定。
玉米在英德、清新、陽山一帶種植的歷史已有近300年,與水稻、蕃薯并列為當地三大糧食作物。因為那里是石灰巖山區,山地多、旱地多,宜于玉米生長,故種植面積和產量都較大。
英德麥羹對玉米品種、食水的選擇以及烹調方法很講究。玉米品種最好選擇英德農家品種大暑麥,自然老到,吊起曬干;最好用當地的山泉水煲煮。英德最傳統的麥羹制作流程:先用石臼將玉米粒的表皮舂掉,將玉米粒舂成既有粉、又有小粒的混合粉;然后將玉米粉用冷開水調和,再倒進沸騰的水中,隨之加入一種當地人稱為“灰水”的純天然植物堿水,用文火熬40分鐘左右即可。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制作工具石臼、木錘、石磨、鍋、灶頭等日漸式微,機械代替手工成為發展趨勢。來英西峰林走廊旅游的客人,可在當地賓館、酒樓、食肆里品嘗到地道正宗的麥羹,在捎回去的手信禮品單中,用于制作麥羹的玉米粉成了搶手的香餑餑。
交通指南:1、廣清高速→清連高速→五一出口→英西峰林走廊;2、英德→省道347線→九龍、黃花方向;
價格指數:每市斤3—5元;注意事項:自己買玉米粉回去制作麥羹,最好順便帶些當地純天然植物堿水,用法用量視個人口味而定。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