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關于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的公示》,其中清遠壯歌傳承人梁聯英、瑤族長鼓制作技藝傳承人唐買社吊、草竹編織技藝傳承人黃國洪、瑤族耍歌堂傳承人房良九斤公入選。
瑤族長鼓制作技藝傳承人唐買社吊:構思傳統樂器的創新獲得外觀設計國家專利
唐買社吊是已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油嶺“歌王”唐買社公的兒子。自小在父輩的影響下,唐買社吊對瑤族文化耳濡目染、興趣濃厚。唐買社吊早年在廣州美術學院學習國畫,隨后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油嶺,創辦了連南瑤族自治縣名瑤工藝坊。
唐買社吊的名瑤工藝坊專業從事瑤族長鼓、小花鼓、牛角等傳統工藝制作。他在傳統長鼓制作技藝的基礎上,構思傳統樂器的創新。
唐買社吊對長鼓制作形成了自己的觀念,遵循傳統的制作方式以長鼓的音色為前提。據介紹,他制作的長鼓,鼓皮韌性好、顏色透亮,敲打起來聲音清脆,又耐磨。鼓身通體涂漆飾有云頭、日月、龍鳳花草或鳥獸等彩繪,色調鮮明,極富民族風格。
隨著連南旅游熱度逐年升溫,唐買社吊制作的長鼓、手鼓等工藝品,憑借出眾的觀賞性與使用性打開了市場,贏得了廣泛贊譽,產品供不應求。
2014年起,他開始招收學徒,定期開展以瑤族長鼓制作技藝為主要內容的培訓班傳授制作工藝,既為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出一份力,也為當地不少貧困戶、殘疾人提供就業崗位。
瑤族長鼓制作現已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唐買社吊創新開發出新一代民間樂器:排瑤手鼓,獲得外觀設計國家專利,收藏于國家民委博物館。
沙河鳥籠工藝傳承人黃國洪:做鳥籠獲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銀獎
沙河鳥籠工藝源于清末宣統年間的清遠縣龍頸一帶,地處濱江要道,這里生產的山雞籠、“池水撻”等山貨,在廣昌圍碼頭登上紅頭船和竹排,遠銷省港澳。
走進沙河、石潭新圩,幾乎每家每戶仍在做鳥籠或燈籠。黃國洪是其中一家,已經超過30多年。黃國洪是沙河人,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學做鳥籠,見證著沙河鳥籠的變遷。
沙河鳥籠的制作,屬于小型的竹藝加工,起初只是為了抓鳥去賣錢,后來發展成生產隊集體加工,生產隊解體之后,有人開廠經營,多數則是以家庭作坊為主。精良的鳥籠制作過程十分復雜,共有140道工序,分選竹制料、做配件、雕花、穿籠四個步驟來完成。
“每一個工序都很重要,只要有一個工序做得不好,整個鳥籠都是不精美的。”黃國洪說。
上世紀九十年代左右,沙河鳥籠行業十分興旺,很多珠三角的客商會特意采購,甚至遠銷國外。那時黃國洪和妻子一起做鳥籠,一個可以賣到一百多兩百元,養活了一家人。
進入21世紀,受到市場制約,沙河鳥籠產業開始走向低迷,但作為一門手藝,黃國洪仍然一直堅守。由于多年來在行內攢下的經驗和名氣,到現在基本上都是客人自己找到黃國洪做鳥籠。
現在黃國洪基本上只做精品鳥籠。他說,現在的顧客要求高了,經濟條件也更好了,所以鳥籠也要越做越精細。他多年來也在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藝。
在2017年的文博會上,黃國洪創作的鳥籠,獲得了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銀獎。
瑤族耍歌堂傳承人房良九斤公:村里德高望重的“先生公”
耍歌堂是集連南排瑤紀念祖先、追憶歷史、慶祝豐收、酬謝還愿、傳播知識和群眾娛樂活動于一體的民間盛會。大歌堂歷時三天,每三年或五年舉辦一次;小歌堂歷時一天,每兩年或三年舉辦一次,會期在農歷十月十六盤古王婆生日這一天。2006年5月20日,廣東省清遠市申報的“瑤族耍歌堂”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作為瑤族耍歌堂的傳承人,房良九斤公除了會唱瑤歌,在村里還是德高望重的“先生公”。瑤族的民俗儀式多種多樣,小到“解關煞”、大到還愿、度戒,瑤民每天都可能發生的儀式,都與房良九斤公有關。
20歲那年,他拜村中的老先生公為師,學習各類祭祀,曾由師傅口述,他自己手錄,幾天之內要錄下一本過萬字的書,許多同期學習的人漸漸離開,但自己堅持了下來。經過幾年儀式鍛煉,房良九斤公不但可以獨立做儀式,還有能力背神像畫,漸漸成為村中最具威望的“先生公”,村民們遇到各類“疑難雜癥”或是祈福需求,免不了找上他。
不過,房良九斤公說,在他操辦的法事中,也有四成無效,“生病了還是應該找醫生尋醫問藥,我所做的,只是為他們祈福。”
壯歌傳承人梁聯英:本地農民承擔起壯歌傳承重任
壯族山歌簡稱為“壯歌”,又稱“壯族民歌”,一般指壯族人民用壯話演唱的民間歌謠。壯族是一個有“三步起歌聲”之說的民族,在連山聚居的壯族人酷愛唱歌,在田間地頭、晚間勞作之余以及紅白喜事上,總能聽到悠揚的山歌,各種大小節日,更是少不了山歌助興。而在連山更是會每年舉辦“三月三”壯族歌圩節,是中國壯族的傳統節日,也是連山壯族的重大節日之一。
梁聯英從小在外公外婆撫養下成長,6歲起受到兩老的影響,對壯歌起了興趣。從爺爺教的第一首壯歌《養牛妹》,再到爺爺教授的“見山唱山,見水唱水”的演唱心得,到如今能自己自編自唱,經歷了40多個年頭。
2000年開始,在當地文化站的帶領下,梁聯英經常到縣里參加縣民間藝術展演,參加了不少縣慶、牛王誕、七月香等活動的壯歌演唱。她還經常參加村里舉辦的六一、村文化室落成、祖廟還愿等活動的演唱。通過參加各類文藝活動,對舞臺對觀眾不再膽怯,也積累下不少的演唱經驗,自己的見識及編詞能力也在這些實踐中逐步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