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杜步,腦海里立即浮現的就是那纏綿不休的群山和高架橋。
?
?
只要走過清連高速的人,恐怕不會對那穿山入洞、貼山而行的杜步高架橋毫無印象。它橫跨兩座山峰,長832米,由52根圓柱撐托而起,最高的柱墩離地面有70多米,入地還有30多米,建成時是我國最高的墩柱式公路高架橋,也是亞洲最高公路旱橋。
站在橋底,你不得不嘆服建橋者的偉大。高架橋破山而出,又插入另一座山,仰望一眼,已經讓人頭暈目眩……
杜步境內隧道多,僅白須公隧道就有1、2、3號。穿山架橋,清連高速公路就像一條長蛇,蜿蜒在崇山峻嶺之間。
在高架橋上,眺望杜步,只見難得的一處平地上,阡陌縱橫,村莊散落其中。
?
?
杜步境內魚水風景區山水交融,一些人喜歡稱之為“小桂林”。全國不知道有多少個地方號稱“小桂林”,所以這個別號顯得有些俗氣,杜步人還是覺得魚水這個名號更貼切更有味道,給人以無限想象空間。
高架橋給了杜步以故事,但是杜步人對清連高速高架橋可謂愛恨有加。清連高速在杜步有個出入口,這多少對杜步的考核中經濟指標略重有一定影響。實際上,杜步主要以種植為主,水稻、砂糖橘——近年受黃龍病影響,減產嚴重;還有一個比較出名的是東山腐竹,產自著名的廣東扶貧四大金剛之一的東山村。
東山村古名九十九崆,遍地石頭山,是全省貧困縣的“四大金剛”之首,由于缺水,當地人有“上了鎖的水柜、不上鎖的門”的形象說法。
在東山村,至今仍廣為傳頌著香港人謝士恒的故事,他是治病救人的醫生,退休后1999年來到東山村,在石灰巖山區成功植樹“造水”,使當地5000多人告別了到十多公里外取水的歷史,喝上了清甜的自來水。現在,昔日光禿禿的荒山已變成美景如畫的生態景觀林帶和物種植物園,“云茶植林區、石井植林區和東山水庫植林區”三大植樹蓄水風景區位列其中,整個林區共生物種180多種,山嶺間滲出多股山泉。
早在1999年,謝士恒到陽山植林“造水”時已身患血癌,醫生說他只能活幾個月的時間。面對死亡,謝士恒仍堅持往來于香港與陽山之間,一面與病魔斗爭,一面身體力行植林造樹扶貧濟困,也許他的善心感動了上蒼,奇跡般地活了幾年,讓他有更多的時間幫助更多的人。
杜步試圖在農村綜合改革中破題。陽山土地確權在杜步、小江兩鎮試點,杜步旱坑村正在組建的農會可能是全市第一個村級農會。
?
?
杜步鎮
杜步鎮地處陽山縣東南部,東與英德市巖背鎮交界,北與陽城鎮相鄰,西與七拱鎮相接,南與清新縣石潭鎮接壤。全鎮總面積152.86平方公里,總人口3.1萬。
杜步鎮水陸交通條件便利,是陽山縣通往珠江三角地區的“南大門”。107國道貫穿全鎮南北,省道260線呈東北西南走向橫跨全鎮。建設有小水電站3座。
杜步鎮全年平均氣溫20℃左右,農作物以優質水稻、雜交玉米、番薯等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蠶桑、水果、淮山、黃豆、花生、木薯、芋頭、板栗、毛竹、反季節蔬菜和腐竹加工等。鎮轄區內礦產資源主要有東山墨玉、鉛鋅、重晶石、鎢、鉍、鉬、硫鐵、方解石和煤等。鎮內現有生態公益林面積1萬多畝,丘陵和谷地生態保護較好,山川河谷風光綺麗,資源開發潛力較大。
元江村
參天古樹、龍潭村落、田園風光……這是杜步鎮元江村帶給來客的第一印象,但對于當地村民來說,村公路硬底化、治安視頻監控等一系列民生工程帶來的巨大變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14年12月,在廣東名鎮名村名單中,元江村榮獲“廣東名村”稱號。
元江村最吸引村民休閑的是龍潭水。穿村而過的溪水源于山腳,源頭處少有波瀾,位于村尾的下游卻突然湍急。村內時有農人牽牛路過,岸邊成群水鴨嬉戲,淳樸村風伴著鄉間小道,無比愜意。
2014年來,元江村理事會理事長陳天房協調全村103戶人拿出所有的土地統一調配,千方百計推行土地互換整合,讓每家的地都完整、連片,解決土地零碎化問題,于上周先后亮相中央電視臺和廣東衛視,引起國內外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