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鎮(zhèn)村村貌(佛岡縣史志辦供圖)
圍鎮(zhèn)村,位于佛岡縣湯塘鎮(zhèn)中部,距鎮(zhèn)政府5千米。始建于明弘治年間,因四周筑有圍墻、水圳而得名。圍鎮(zhèn)舞被獅于2007年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豬牯墩新石器時期遺址、明代處士郭公墓、劉氏宗祠于2012年被列入佛岡縣不可移動文物名錄。
圍鎮(zhèn)村現(xiàn)存古民居50多座,屬廣府民居風格。門樓墻體用青磚壘砌,門洞鑲嵌石條,前后2道門扇,安裝木柵欄(俗稱“趟櫳”),具備安全防御功能。門洞上方設有孔洞,可供瞭望觀察和射擊外侵者。隨著人口增多,圍村擴大,形成舊圍、新圍、禾場埔三個部分。
圍鎮(zhèn)村門樓(佛岡縣史志辦供圖)
劉氏宗祠,建于清咸豐十一年(1861),面闊12米,進深32米,占地面積384平方米。宗祠坐東北向西南,三進二天井,有廊4間,木雕壁畫,博古脊,硬山頂。祠堂門口有2根石檐立柱,蝦公梁石獅支撐。歷經兩次修葺,現(xiàn)保存完好。
劉氏宗祠(佛岡縣史志辦供圖)
豬牯墩山遺址,位于圍鎮(zhèn)村西南部,占地面積3萬多平方米,據(jù)考證,為新石器時期遺址,距今已有五六千年。該遺址有新石器晚期的石斧、石錛、石鑿、石刀、石環(huán)、石心、石箭鏃等共30余件,還有方格紋、回形紋陶片。
豬牯墩山遺址(佛岡縣史志辦供圖)
處士郭公墓,位于豬牯墩山腳,建于明萬歷年間,占地面積191.4平方米。墓主不詳(處士在古時候是指有德才卻隱居不愿做官的人)。
處士郭公墓(佛岡縣史志辦供圖)
功德碑,圍鎮(zhèn)門樓前立有4塊石碑,碑上刻有“恩貢生劉行修立”。劉行修為圍鎮(zhèn)劉氏第十代孫,清咸豐三年(1853)考取貢生。村內有西廣書室,為教書之所。
功德碑(佛岡縣史志辦供圖)
舞被獅,圍鎮(zhèn)特色民俗。起源于清初,因遷移太祖婆骸骨時,為避免烈日暴曬,家媳用裹嬰兒的花被遮擋安葬,不期卻迎得當年風調雨順、人丁興旺、五谷豐登。村民們認為是太祖婆顯靈福澤全村,此后每年元宵節(jié)都由家媳家婆一起在祠堂舞被獅,祈求太祖婆保佑。該民俗代代相傳至今已有 400多年歷史。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CCTV-3)2011年《歡樂中國行:魅力清遠》、2015年春節(jié)《記住鄉(xiāng)愁》兩檔節(jié)目都專題報道了圍鎮(zhèn)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被獅。近年來,每年正月十五,圍鎮(zhèn)舞被獅隊伍在彩旗和醒獅的引領下,到宗祠和鎮(zhèn)海廟拜祭,然后走村過巷,到新婚和新添丁的人家道賀。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圍鎮(zhèn)舞被獅表演(佛岡縣史志辦供圖)
1949年9月20日,黃信明在圍鎮(zhèn)村主持召開軍民大會,宣布成立中共潖江縣委、潖江縣人民政府。2011年1月,中共潖江縣委、潖江縣人民政府舊址被評定為佛岡縣革命史跡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