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热国产VS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放荡对白视频在线观看,99精品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走進清遠 > 了解清遠 > 歷史文化 > 清遠史志

抗戰時期的清遠

時間:2015-09-03 01:01:00 來源:市政府辦公室 訪問量: -
【字體: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強調,和平像陽光一樣溫暖、像雨露一樣滋潤。有了陽光雨露,萬物才能茁壯成長。有了和平穩定,人類才能更好實現自己的夢想。和平是需要爭取的,和平是需要維護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維護和平,只有人人都記取戰爭的慘痛教訓,和平才是有希望的。2015年是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我們用具體事實揭露侵華日軍的在清遠地區犯下的具體暴行和罪行,進一步加深對抗日戰爭歷史的了解與認識,不是要延續仇恨,而是要使我們當代人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從而更加熱愛和平、珍惜和平,更加自覺地為維護人類和平。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后,1938年,日軍開始侵略和占領廣東部分地區,鄰近省會廣州、地處北江兩岸和粵漢鐵路(新中國建立后改建為京廣鐵路)沿線的清遠地區不但遭受日軍的多次侵犯,還經常遭受日機的狂轟濫炸,給清遠造成重大人口傷亡和巨大財產損失。據初步統計,抗戰時期清遠市域內的人口傷亡總數為9857人,其中人口直接傷亡為5650人(死亡3884人、傷1766人);人口間接傷亡為4207人(死亡170人、被俘50人、失蹤21人、傷306人、不明3660人)。社會財產和居民財產共損失25165840元(國幣,以1937年上半年指數計算,下同),其中社會財產損失為12927537元,居民財產損失為12238303元。

日軍在轟炸過程中違反國際公約,投放有毒物品

  抗戰全面爆發后,日軍開始經常派飛機對清遠地區各縣城、粵漢鐵路及沿線鄉鎮進行大規模轟炸。

  1937年7月27日,6架日機首次空襲清遠,在潖江企湖塘兵工廠投彈12枚。9月至10月,先后5次轟炸該廠,共投彈50多枚。由于日機的多次轟炸,除廠內機器設備事先撤出外,建筑物幾乎全部炸毀。按1937年7月的法幣計,至少造成550萬元的財產損失,這是抗日戰爭時期清遠地區財產損失的最大一宗慘案。9月27日至年底,日機先后多次轟炸銀盞坳、迎咀、源潭、潖江口、舊橫石等鐵路火車站及沿線村莊,炸死平民約200人,炸毀潖江鐵橋。

  1938年5月6日下午2時30分,日機18架在英德縣縣城的大同路警察所一帶、城外東關、竹篙鋪及縣府左側地方法院等處,投彈60余枚,被炸塌焚毀的有縣府前座、縣電話所、交通部、縣電報局、法院民教館、縣城警察所及商店65間、民房25間,南門河面昌記渡滿載貨物大貨船1艘、小艇12艘被炸,炸死市民10人,炸傷市民15人及警員5人。據曾其祥老人回憶:當時“停泊在南山的十數艘傷兵船,全被炸沉,許多傷兵被炸死、淹死。沿河的船只不少被炸沉。北江河上漂流著斷肢、殘尸,江水被鮮血染紅。敵機慘無人道的轟炸,造成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就有朱日照、黃神英、熊祥有等一百多人(家),真是慘絕人寰。”

  日機轟炸清遠最為頻繁的是1938年下半年至1939年上半年。特別是廣州淪陷后,日軍對清遠地區的轟炸更為頻繁,其中1938年在清遠、英德、連縣共投彈3669枚(清遠2143枚、英德1456枚、連縣70枚),共炸死155人(清遠32人、英德85人、連縣38人)、傷260人(清遠81人、英德59人、連縣120人)、毀屋246間(清遠72間、英德92間、連縣82間)。

  1938年10月23日上午11時,日軍敵機3架在佛岡府城及石角圩各投彈6枚。此后,國民黨佛岡縣政府被迫搬遷到潖江北面的蓮花崗附近的國恩寺(今石角鎮塘二橋附近)辦公。1938年11月6日,18架日機對連州城內常平社學和城外老人橋(城東)進行轟炸,投彈34枚,炸死民眾85人,炸傷110人,毀房37間。這是侵華日軍派飛機第一次空襲連縣縣城連州城,也是日軍轟炸清遠地區單日人口傷亡最多的一次,傷亡的人口涉及軍警公職人員等各行各業。此后,居民為安全計,紛紛疏散下鄉,有的朝往暮歸,連州城呈現蕭條冷落。1938年11月17日上午9時35分,一架日機在陽山縣城投下炸彈4枚,當場被炸死2人,炸傷4人。

  地處粵桂湘三省交界的連山,也不能幸免。1944年10月23日(農歷潤9月7日)早晨,日機3架在連山吉田公路沿線進行4次俯沖掃射,死1人、重傷1人,毀壞貨車二輛、房屋小商店各1間。

  日軍在轟炸過程中違反國際公約,投放了有毒物品。在1938年8月5日上午10時18分,日機21架炸清遠縣源潭,投彈后又投許多毒棉,造成2死1傷,死者七孔流血。

  當時有不少報紙,較為詳細報道了因日機轟炸造成的慘案。

  《中山日報》1937年10月25日報道:“廿三日上午十一點許,敵機廿二架到達英德站上空盤旋,適有客貨混合車由廣州開往曲江,到英德時,遇敵機來襲,乃在該站暫停,被敵瞥見,隨亂投炸彈卅余枚,車站及路軌頗受損傷,死傷搭客工人十六名。”“廿三日,敵機大舉轟炸粵漢路時,適有客車一列開至英德站,見敵機到襲,立即停車以避。時車上乘客男女老幼約百余人,正在奪路逃避。不料滅絕人道之敵寇,竟向列車輪回轟炸……計車廂十一輛,全被燒毀,只剩尾列之行李車。自十一時許著火,焚到下午六時,火勢始殺。斯時,剩客婦孺走避不及者,死傷四五十人,由車站人員就近救護,送英德醫院時,受傷斃命之婦孺已有十六人,敵人慘無人道一至于此。”

  香港《工商日報》1938年3月29日報道:“查昨日敵機均襲粵漢鐵路南段各站,英德清遠間悉被投彈,達五十八枚……其中最慘者,敵機狂襲粵路時,不顧公法人道,竟向由廣州北開韶關之客車投彈,并頻用機槍掃射,計有一列車開到河頭沙口之間,司機見有敵機到襲,即行停車,時為午間,車停后,車上搭客共有三百余人,各人立即下車分赴附近村野躲避,有不及走避者約一百余人,敵機此時低飛掃射后,并猛投炸彈兩枚,有一彈命中車卡,車卡當即傾覆,計被炸死傷搭客共百余人,均為平民,一時血肉橫飛,慘狀不堪忍睹,其被炸傷者呻吟之聲,異常凄切。”

  香港《工商日報》1938年8月22日報道:“由去年八月卅一日被×機空襲起,至本年七月廿六日止,第二行政區所屬各縣市被×機空襲的一年中,其情形大要如下:…英德投彈一千零二枚,死卅余人,傷六十余人,毀民房一百零三間,商店四十余間,機關十七所;清遠被投彈一千二百四十一枚,死傷百余人,毀民房一百一十余間,學校一所。”

  《星島日報》1939年5月24日報道:“二十二月以來,×機專向我非軍事地區無抵抗人民肆虐,粵北各地,遭×機投彈,不下萬枚,毀民屋數千間,死傷達三千余人。茲據調查所得,抗戰迄今,第二行政區各縣被投彈數目,計有…清遠落三千一百四十九彈,死三百一十二人,傷三百八十人,毀屋八百六十二間;英德落三千三百八十三彈,毀屋三百間……陽山落二彈,死四人,傷二人……佛岡落一百二十四彈,死十五人,傷四十人,毀屋十六間。”

  日機轟炸后的慘狀,叫人難以想像。如,英德青塘,據當時的老人回憶,“1944年8月的一天下午,又是青塘街(圩)日,一架日機竄到青塘上空投彈轟炸,把未逃進石洞的三、四十人,炸得血肉橫飛。村民陳阿安與父親陳道房兩人早上共同抬豬肉上圩賣。下午,陳道房被炸得尸首分離,肢離破碎,由其兒子一塊一塊拾起來,用籮筐挑回埋葬。好不慘痛!群眾鄭勝說:‘這對父子,上午抬豬肉赴圩賣,下午挑人肉去埋。真是悲慘哪!’”

  據初步統計,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日軍在清遠地區共投彈7168枚,造成死亡1581人、傷1159人,炸毀房屋1500間。

上廓街德國教堂收容的婦女遭日軍輪奸

  日軍對占領地區平民進行瘋狂殘殺與傷害,其中清遠縣、英德縣和佛岡縣在第一次粵北會戰期間受害最為嚴重:日軍沿途殺害清遠縣城鄉平民1260人,受傷害女性281人。佛岡縣被殺害殉難民眾110人(男82人,女28人)、受傷47人(男34人,女13人)、失蹤1人(男)。1939年12月30日英城淪陷一周內,兵民被殺295人(在江灣村虐殺洋高鄉副鄉長譚有舉等人)、傷54人。

  據1940年2月20日的《大光報》報道:清遠縣城淪陷6天時間,日軍無惡不作,殺人如麻,被殺平民300多人,團隊政警52人;奸淫殺害婦女35人,強奸婦女250人。“敵寇入城后,發揮獸性,濫肆奸殺,疾病老弱不及走避之民眾概無幸免,事后殮埋死尸凡三百余具,店鋪被其焚者已查得一百八十七間,住戶四百余,而敵人奸淫我婦女其兇狼毒辣,更屬駭人聽聞!上廓街之德國教堂,當縣城淪陷時,曾收容婦女百廿余,暴敵強行入內,輪奸五次,華籍牧師名(作者注:原文為“名”,疑為“石”之誤)某之女,為敵兵瞥見,強索不得,竟遷怒其父,拖出門外槍殺。在一老人之尸旁,以血書‘此人年八十二該殺’字樣,有七男尸排綁于大樹之下,被斬去首級,女尸類多以木棍塞其下體,甚者梟首而置于兩股之間,其殘虐實非有人性者所能想像。”《中山日報》戰地特派記者黃劍豪在1940年2月7日報道:“淪陷了五天的清遠縣城,已沒有一線完整的房屋,也沒有街道的存在,只有的是掩鼻欲嘔的腥臭氣味,和滿道的死尸。”“赤裸裸的女人尸體雪白的肚皮上,被刀劃了一個十字,腸臟都溢了出來,小孩子的尸首、沒了腿的死豬混成一片,這是浩劫后的清遠縣城的縮影,也是敵寇所賜與清遠縣民眾殘酷的烙印!”

  1945年1月,日軍分二批由湖南江華、藍山竄入連縣,經東陂、星子、臨武出坪石,所經之處,遇男子捉去作向導,不從者殺之,或用火燒死,或生埋地穴;遇女則輪奸致死;住過的房屋,不論墻壁、樓板、瓦面,或穿洞破壞,或放火燒毀;糧食和豬牛殺了吃不完,就燒掉或倒入廁所,或放毒其中;鍋頭水桶缸罐皆被打碎。殺害百姓28人,殺傷1人,俘虜導致失蹤14人,燒毀房屋38間,殺豬139頭,牛55頭,搶去大米7800斤,錢款15000元(國幣)、竹子100多株。

  1945年4月1日(農歷二月十九),一支日軍由新豐的金竹園向英德青塘、新和隆、舉子巖進犯,150多名農民躲進官公巖避難,1人被剖腹,17人被熏死,7名婦女被日軍強奸后用木棍捅進陰道致死。

  進犯日軍沿途到處強暴婦女。1940年1月初,日軍入侵清遠縣高田鄉,裸囚婦女于一祠堂中,分別實施強暴,并強拖壯丁圍觀。當場有數人被強奸致死,還有數人羞憤自殺。

  入侵日軍到處燒、殺、搶,還使不少家庭破碎,不少群眾流離失所。據不完全統計,1939年至1943年10月,英德縣、清遠縣、佛岡縣收容難民人數分別為1851人、1164人和60人。這些人當中,有不少受傷。

  日軍還蹂躪勞役占領區民眾。1945年1月19日,日軍第5次侵占清遠縣城后,成立偽維持會,任命偽縣長,在下濱江以南地區建立日偽政權,直到9月11日才全部撤出。被占領區的民眾在日軍占領間,受到非人的蹂躪,經常被日軍勞役。

  此外,在清遠縣開展抗日活動的抗日游擊隊戰士有17人先后被日軍殺害。

日軍多次侵犯清遠,殺害駐軍官兵

  1937年7月7日前,日軍對清遠地區沒有軍事行動。1938年10月廣州淪陷后,國民政府第12集團軍的62軍、63軍駐扎在清遠縣城以北地區,守衛粵北第一防線,與日軍第23軍對峙。

  1939年1月13日,駐守在清遠縣龍山(現佛岡縣龍山鎮)的國民政府軍152師陣地受到日軍的猛烈進攻和轟炸,致使大批將士傷亡,副師長林英燦(湖北省黃崗周鋪鎮人,黃崗現為武漢市新洲區)也在戰斗中殉職,他是在清遠地區犧牲的軍銜最高的國民政府軍將領。

  1939年12月17日,日軍為策應桂南作戰,調動第18師團、近衛師團之混成旅及38師團、160師團、11師團各一部約6萬多人,統由安藤利吉指揮,分三路出擾廣東各線,引發第一次粵北會戰。其中,左翼日軍104師團奉23軍司令官古莊干郎中將命令,1.5萬余人沿鐵路北犯,向清遠銀盞坳地區猛烈攻擊。國民政府軍第12集團軍總司令余漢謀部62軍(軍長黃濤)與日軍展開激戰:152師在師長陳章率領下全體官兵頑強據守陣地,戰斗將近一個星期,守軍傷亡慘重,營長吳麟光榮犧牲。隨后,62軍157師師長練惕生,65軍(軍長繆培南)158師師長林廷華、187師師長孔可權先后率部投入戰斗。守軍6個團的兵力在銀盞坳、伯公坳、王子山、青龍崗、源潭等處陣地、方圓10公里的區域內與敵進行反復激烈的爭奪戰。守衛王子山陣地的兩個連,全部壯烈犧牲。在爭奪伯公坳戰斗中,157師940團在團長李友莊帶領下頑強拒敵,其中兩個營損失四分之三。營長連士英、副營長倪偉英光榮犧牲。

  1939年12月24日,進犯粵北的日軍以機炮掩護強渡潖江,溯北江而上,直驅英德縣城。30日,日軍從子貢嶺經龍頭圩到達南山,用燃燒彈炸毀了南山電話所和電話總機,當場炸死燒死話務員白棠、蕭鏡棠、李觀桂、電話所所長植珍(均石尾人)、植冬戊(南岸人)和2個小孩,英德縣長李輝南和身邊的一名馬弁黃如才被日軍機槍射中殉職,另一名馬弁(不知姓名)負傷,留守在英德縣城文化寺的地方武裝中隊隊長譚錦裘(附城江灣人)也中槍負傷,后在渡河中犧牲。

  1944年6月至7月,日軍發動一號作戰。日軍104師團主力部隊于1944年6月29日開始在石角圩(清遠縣城南16公里)附近渡江。6月30日,日軍一部隊在清遠東側地區渡過北江,隨即開始進攻白廟(清遠縣城東11公里)、石板(清遠縣城東北6公里)一線以北山區地帶的數道國民政府軍陣地。日軍師團司令部于7月2日晨進駐回瀾圩(清遠縣城西6公里),并從背后攻擊大羅山(清遠縣城北18公里)附近的國民政府軍。7月3日攻占清遠縣城,并在附近進行掃蕩。7月3日半夜,日軍104師團后續部隊渡河完畢。7月4日,日軍主力準備向橫石塘和高田圩(橫石塘西7公里)突進。7月7日晨,日軍繼續向連江—線挺進,師團司令部10日9時推進到大洞圩(高田圩北15公里)。此戰又造成一批守軍傷亡。

  1945年1月21日晨,集結于源潭、迎咀、銀盞坳—帶的日軍獨立步兵第8旅團及104師團兵力共約5000人,其先頭部隊千余人開始向國民政府軍江灣南岸狐洞山警戒陣地進犯,一部經白石坳向嶺仔腳前進,另一部向桂頭前進,主力則沿粵漢鐵路北進。因敵眾我寡,國民政府軍461團在潖江南岸警戒部隊退回北岸防守。當日下午3時,日軍強渡潖江口,守衛尖峰頂之461團第2連之排哨的竭力抵抗,日軍集中炮火向尖峰頂猛烈轟擊,排哨全部犧牲。18時日軍渡過潖江口,又向黃麖角、佛子坳、黑鷹嶺、大松崗等陣地攻擊。當晚,日軍攻占大松崗陣地。22日凌晨一時,461團1營副營長率步兵兩連、重機一排向大松崗陣地反攻,激戰至5時,傷亡頗巨;上午9時,日軍千余人由北江西岸黃洞口、峽州渡過東岸,分別向竹園圍、下岳及大嶺等陣地攻擊。461團除以一部防守大嶺外,主力轉移至大嶺頭、網形頂之線。下午2時,日軍以猛烈炮火掩護,猛攻大嶺陣地,461團第9連連長黃偉強陣亡,該連李世表排全部犧牲,大嶺陣地被日軍占領。是晚,日軍又向大嶺頭、網形頂陣地猛攻,次日零時40分,大嶺頭、網形頂陣地均被日軍攻陷,守軍傷亡慘重。

日軍兩個月燒毀清遠農村房屋5057間

  日軍入侵清遠城鄉,不但到處殺人,還到處放火,燒毀百姓房屋,搶奪百姓財物,使社會財產和居民財產遭受巨大損失。其中,1939年12月至1940年1月間,清遠縣全縣農村僅這段時間被燒毀房屋5057間,縣城被燒毀商店165間,按1937年7月戰前幣值折算,損失金額法幣達810613元,此外清遠縣城鄉還耕牛1301頭、禽畜50775頭、農具30456件,損失稻谷23363擔、其他財物損失1262753元;英德縣毀壞房屋3054間,損失牛460頭,其他財物損失1301700元;佛岡縣被日軍毀焚房屋812間。

 

北江抗日是怎樣取得勝利的?

  1938年10月12日,日軍自廣東惠陽大亞灣登陸,僅僅9天省府廣州淪陷,國民黨軍政當局狼狽逃至韶關。當時軍心渙散,陣腳大亂,若日軍兵力充足,乘勝追擊,臨時省府韶關可能不保,這就是單靠政府和軍隊抗戰,即片面抗戰的后果。然而從1939年7月至1940年夏,北江流域的抗日烽火愈燃愈旺,國民黨軍政當局積極抗日,粵北各族群眾踴躍支前,從而取得了“粵北會戰”的初步勝利。此后盡管抗日之路異常艱難曲折,但粵北除了鐵路沿線幾個城鎮陷落外,廣大農村仍掌控在人民手中,臨時省府連縣沒有淪陷,最終于1945年8月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日子里,人們會問:北江抗日是怎樣取得勝利的呢?筆者認為,主要是當年國共雙方都認識到:抗戰是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的一場決死之戰。唯有實行全面全民族的抗戰路線方能取勝。什么是全面全民族的抗戰路線?它是指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陜北洛川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制定的抗戰路線(簡稱洛川會議)。其內容體現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里,即要實行全國軍事、全民總動員,結成以國共兩黨合作為核心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改革政治,發展經濟,改良民生,肅清漢奸賣國賊、親日派,進行游擊戰爭,堅持持久戰,徹底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由于國民黨是地主資產階級的政黨,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政黨,各自所代表的階級利益是有對立的一面的,因此共產黨在堅持全面全民的族抗戰路線中,必須“站在抗日的最前列,堅持抗日戰爭中的無產階級領導權,成為全國抗戰的核心”。

  中共北江特委在粵北各縣創建抗日根據地

  1938年4月,中共廣東省委為貫徹黨的洛川會議精神,決定在北江地區,迅速恢復黨的地方和基層組織。在此之前,因大革命失敗,黨組織的活動是不公開的。

  1939年7月,中共北江特委成立(黃松堅任書記),接著進行以組織建設為中心的地方黨的建設工作。至1940年春,清遠、韶關市域各縣黨的地方基層組組織先后恢復與建立。廣大黨員干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勇敢地站在抗日最前列,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

  (一)深入粵北城鄉掀起抗日救亡運動高潮。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指出:打到日本帝國主義,必須實行“全國人民的總動員”。黨的地方組織為實現這一目標,派遣一大批黨員與國民黨地方政府合作,成立與省級群眾團體相對稱的抗日團體,如政工隊、婦女生產工作團、軍民合作站(所)、青年抗日先鋒隊(簡稱“抗先”)等。深入粵北各族群眾、各級政府和軍隊,宣傳“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團結御侮,一致抗日等愛國主義思想;張貼“打倒日本侵略者”、“堅持抗戰,反對投降”等標語;教唱《義勇軍進行曲》、《大刀進行曲》、《黃河大合唱》等抗日歌曲。同時,完善上述團體的戰斗支前、搶救、后勤保障等功能,從而實現了北江人民抗日的總動員。

  (二)堅持黨的統一戰線方針,發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團結御侮作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法寶,粵北抗日要取得勝利,黨的地方組織一定要貫徹“發展進步努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力”的方針,鞏固本地區的統一戰線。在發展進步勢力方面,利用合法的“政工隊”、“軍民合作站”、婦女組織等,擴大黨掌握的群眾隊伍。同時下力氣把粵北各縣有名的中小學教師作為進步力量加以發展使用,并通過他們吸引更多知識界人士,加入黨的抗日隊伍。

  在爭取中間勢力方面,通過支持幫助等途徑,爭取到國民黨北江第二挺進縱隊(簡稱“挺二”)司令莫雄,支持抗日。爭取到當時國民黨第四路軍司令部干訓班負責人陳汝棠,支持抗日等等。

  在孤立頑固派方面,對黨已掌握的團體和軍隊中的頑固分子,采取解除職務的手段禮送他處;對國民黨軍政當局中的個別反共分子,采取警告或活捉教育,使之回頭是岸。對堅持反共媚日的頑軍,采取“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策略,使之不敢輕舉妄動。(三)自覺掌握抗日武裝開拓敵后根據地。共產黨要“堅持抗日戰爭中的領導權”,就必須有自己的強大的武裝力量,否則就是一句空話,甚至人頭落地。這是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之一。中共北江特委遵照黨中央“力求繼續發展,擴大武裝部隊”的指示,在統一戰線的旗幟下獨立自主地組建和擴大如下人民抗日武裝:一是選派一批有武裝斗爭經驗的黨員去領導各縣鄉的抗日民眾武裝,通過敵后游擊戰鍛煉,使這支隊伍發展到數千人;二是通過人際關系派遣黨員軍事骨干鄺達、杜國棟、周輝等人,打入國民黨“挺二”中擔任軍職,使該部隊變為共產黨實際控制的國民黨武裝。其編制由2個大隊發展為4個大隊。三是當東江縱隊北江支隊和西北支隊挺進到北江時,一方面讓地方武裝融入其中,一方面動員各族進步青年參軍參戰,擴大正規抗日武裝。

  為落實黨的洛川會議關于“創建抗日根據地”指示,中共北江特委在粵北各縣創建抗日根據地。主要辦法是已游擊戰爭開路,以發動群眾參軍參戰和發展經濟為內容,以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權為目標,邊打邊建百邊鞏固。1939年春至1945年底,先后建有:“以廣寧四雍為中心的廣(寧)四(會)清(遠)懷(集)邊區,以英德東鄉為中心的英(德)翁(源)佛(岡)新(豐)邊區,共3大塊根據地,小塊根據地則更多。

  北江地區黨組織在抗戰中的領導作用,集中體現在運用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這“三大法寶”中。它如同漆黑夜晚北江上的航燈那樣,照亮了抗日航船的前進方向。

  國民黨廣東軍政當局積極抗戰,在正面戰場上大量消耗了日軍實力

  七·七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國共兩黨實行合作抗日。1938年10月21日廣州淪陷,廣東省府北遷韶關,日軍打到清遠、英德縣境,國民黨軍政當局岌岌可危!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他們按照“兄弟鬩于墻,而外御其侮”的愛國傳統,接受了共產黨力主的全面全民族抗戰路線。

  一、在軍事上秣馬厲兵,積極備戰。1938年冬,保衛粵北的還是在惠(陽)保(安)增(城)戰役中曾一觸即潰的第十二集團軍,司令還是余漢謀。但自1939年春起,余部開設軍官訓練團,對中下級軍官進行軍政訓練,邀請政工團員和愛國人士(當中有地下共產黨員),到其訓練團宣傳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并在基層部隊中設立政治指導員,加強對戰士的愛國主義教育。在整個十二集團軍里還安插了600多名共產黨員,600多名進步青年。為了動員廣大群眾抗日,余漢謀部還組織了粵北十縣各族壯丁進行軍訓,以實現軍民抗日。

  二、在政府工作方面實行改良民生的財政政策。省政府把和連縣作為抗日政策的試點縣,并取得成效。抗戰前連縣工業只有一些手工作坊,省政府機關遷來后,增加廠礦20余間,產值高速增長。農業方面,省賬濟會在龍坪設立了5400畝墾區,給予每戶貸款3000元以解決生活問題。省建設廳設立農業實驗總場,推廣適合連縣地區生長的稻種……據史料記載:1940年糧食產量達12639631市擔,與1952年產量1298887擔相近。此外公路、郵電、通訊等都有長足發展。在連縣取得經驗后便把它推廣到各縣,一度促進了粵北經濟的發展。

  三、在正面戰場上國民黨軍敢于與日軍血戰。1939年冬,以余漢謀為司令的第十二集團軍及軍直屬隊共12萬人,部署在花縣、清遠縣軍田、王子山、銀盞坳等軍事要點上,與6-7萬日軍對峙。此時余軍受過軍政訓練,士氣高昂,陣地堅固,于1939年11月至1940年5月,先后3次擊潰了日軍,保衛了粵北。3次會戰共斃傷敵官兵2萬余人,俘虜敵官兵74人,斃傷偽軍500多人。國民黨軍犧牲1萬余人,傷7千余人。這就是華南抗日史上的有名戰役——粵北會戰。

  在粵北會戰中,國民黨第十二集團軍官兵表現了抵御外侮、不畏強暴、敢于同日寇血戰到底的民族英雄氣概,這是擊敗日軍的決定性因素。如第一次會戰,余軍守衛銀盞坳東南王子山陣地的某部兩個連,為捍衛陣地與敵血戰,兩個連全部犧牲。在爭奪伯公坳陣地中,余軍兩個營損失四分之三,營長連士英、副營長倪偉英英勇犧牲,但戰士們百折不撓,前赴后繼,殺傷日軍1000余人,陣地穩如泰山。

  1939年春至1940年夏,廣大官兵敢于與敵人血戰,大量殺傷日寇,保衛了粵北,從而粉碎了日本企圖逼迫廣東軍政當局投降的陰謀。

  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隊有效遏制日軍主力,保住了省府所在地粵北

  粵北會戰后,粵北抗日后方曾一度出現高漲形勢,但國民黨頑固派出于其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于1941年1月掀起反共高潮,中共粵北省委被破壞,一批黨員干部被捕殺,地方共產黨組織重新被迫轉入地下,北江抗日形勢急轉直下。1944年7月,日本乘機發動對粵北進攻,國民黨第十二集團軍又不戰而逃。1945年1月英德、曲江、韶關重鎮失守,省府被迫遷至連縣。然而此時共產黨則重振旗鼓,挺進敵后,開創了抗日的新局面。

  一、重新恢復黨組織活動,重建黨的抗日武裝。中共北江特委決定于1944年秋恢復黨的組織活動;把黨組織隱蔽期間培養出來的一批軍事人員,插入“挺二”第五、第九中隊,重新發動各地民眾武裝,實行全民抗日;進行交通破襲戰、地雷戰、麻雀戰,使日偽軍龜縮于若干城鎮,寸步難行。

  二、配合東縱北進部隊擴軍打仗,不斷消滅日軍有生力量。1945年3月,北江支隊約400人于1945年3月挺進到英東魚灣,與當地黨領導的“挺二”第九中隊和第五中隊合并,組成清遠人民抗日同盟軍。截斷了河頭至大坑口鐵路,摧毀日寇十多個據點,消滅日偽軍1千多人。于1945年上半年建立了“北江東岸抗日運動委員會”和直轄14個鄉的民主政權,根據地人口達20多萬,總面積達3000多平方公里。

  1945年5月底西北支隊約350人到達清遠文洞,與清遠當地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合并,組成西北區人民抗日同盟軍,主要是在北江京田、橫石圩等地,神出鬼沒伏擊日軍來往船只,據統計,當年六至七月共打沉、打傷日軍船只20余艘,斃傷敵人四、五十人。從黎洞至白廟之間五、六十公里河段,日軍的水上運輸陷于癱瘓。與此同時,消滅一批偽軍、頑軍,于1945年2月建立了以文洞為中心清(遠)英(德)邊區。

  以上共產黨領導的部隊,在北江游擊戰中,涌現了一大批英雄人物。原“挺二”九中隊中隊長共產黨員賴德林,在首次夜襲清城的戰斗中,勇闖虎穴,直搗日軍老巢,擊斃日軍曹長以下數人,繳獲一批軍用物資。賴德林在戰斗中英勇犧牲,被譽為抗日英雄。原北江支隊野馬中隊中隊長、共產黨員陳榮畿,在青塘周屋與頑軍的戰斗中,為掩護主力突圍,率領18位戰士與敵人血戰30多小時,彈盡糧絕,大多犧牲。陳等幾人,最后等敵人進入陣地后,拉響手榴彈與敵人同歸于盡,被當地人民譽為抗日十八勇士。

  綜上所述,人們清楚地看到:廣東國民黨軍政當局在省府北遷后,尚能接受全面全民族抗戰路線,打了一些勝仗,抗日是積極的。但在抗戰相持階段及其之后,在日軍誘降下曾一度掀起反共高潮,扼殺人民抗日力量,使當時的省府連縣十分危急。與此鮮明對照的是,粵北地方共產黨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始終堅持全面全民族抗戰路線,以人民戰爭戰略戰術,纏住了日軍主力,保衛了粵北,保衛了廣東,為華南抗日戰爭作出了重要貢獻。這就是北江抗日的歷史事實。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日子里,我們應當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團結各族人民,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為實現粵北的全面小康,為實現全體中國人的中國夢而建功立業,這才是對無數先烈的最好紀念。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相關附件: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吉市| 巴林右旗| 三河市| 玉树县| 叶城县| 闽侯县| 崇文区| 桦甸市| 贵南县| 瑞金市| 西乌珠穆沁旗| 台前县| 玛纳斯县| 伊春市| 察哈| 监利县| 柞水县| 宕昌县| 沙河市| 正安县| 宿迁市| 罗田县| 二连浩特市| 上林县| 德昌县| 泰安市| 右玉县| 常山县| 卫辉市| 许昌市| 共和县| 旅游| 长葛市| 通海县| 疏勒县| 台东县| 邹平县| 修武县| 荆门市| 昭平县| 嘉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