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遠市代市長? 葛長偉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請予審議,并請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十一五”時期工作回顧
“十一五”時期是充滿壓力和挑戰的五年,也是我市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五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和雨雪冰凍等自然災害影響,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團結帶領全市人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三促進一保持”,堅持擴總量與促轉變并舉,堅持惠民生與保穩定并重,全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2010年各項目標順利實現,“十一五”規劃任務超額完成。
(一)全力抓提速擴總量,經濟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
經濟實力邁上新臺階。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連續五年居全省首位,總量在全省排位大幅提升。2010年,全市生產總值突破千億元,達1112.5億元,比上年增長20.8%,比2005年增長1.9倍,年均增長24%,總量排全省第12位;人均生產總值2.89萬元,比上年增長18.9%,比2005年增長1.7倍,年均增長22.1%;來源于清遠的財政總收入170.7億元,比上年增長47.1%,是2005年的5.7倍,年均增長41.8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2.8億元,比上年增長45.5%,是2005年的5.5倍,年均增長40.6%,總量居粵東西北各市第一位。在2010年中國社科院發布的《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我市被列為連續5年穩定增長的十個城市之一,綜合增長競爭力排名第5位,是粵港澳地區唯一入選城市。
工業經濟發展迅猛。201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11.2億元,比上年增長34.6%,比2005年增長5.5倍,年均增長45.6%;工業總產值突破3000億元,比上年增長52.2%,比2005年增長5.9倍,年均增長47.3%,工業經濟總量列全省第9位。工業經濟效益大幅提升,201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51.6億元,比上年增長77.2%,比2005年增長18.4倍。
農業產業化水平明顯提升。2010年農業增加值120億元,比上年增長7.2%,五年年均增長5.4%。著力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加快農業產業基地建設,積極引進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增至100家,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業產業化組織增至196個,帶動35.9萬農戶年均增收3966元;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企業發展到144家,共有無公害農產品認證195個、有機食品認證產品9個、綠色食品認證產品25個。外向型農業加快發展,備案(注冊)農產品出口基地發展到58家。
第三產業快速發展。積極推進金融、物流、房地產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成立了6家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機構發展到32家、注冊資本金17.85億元;2010年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余額分別為995.36億元、520.62億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1.5倍和1.9倍;保險費收入19.62億元,比2005年增長1.83倍。世界500強零售企業沃爾瑪落戶英德市,清遠義烏商貿城、中汽南方國際汽車城等專業市場建設順利推進。房地產業異軍突起,2010年全市商品房銷售額135.3億元,比上年增長9.13%,是2005年的15.2倍。旅游業競爭力不斷提升,2010年接待海內外游客2169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08.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5.3%和44.4%,分別是2005年的2.16倍和3.3倍;擁有
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增強。大力實施擴內需戰略,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有效擴大,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斷增強。五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357.8億元,年均增長34.5%,是“十五”時期的5.6倍,其中2010年達996.9億元,比上年增長18.5%,規模升至全省第5位;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0.5億元,比上年增長22.4%,比2005年增長1.9倍,年均增長23.4%。
(二)大力推進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
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升。積極推進產業基地和創新平臺建設,五年共組建省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4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6家、省級農業科技創新中心2家,創建省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3個、專業鎮創新服務平臺8個。2010年全市研發經費支出比上年增長25%,榮獲“2010中國最具創新力城市”稱號。組建了“廣東省再生金屬綜合利用產學研創新聯盟”,全市62家企業與56所高校、科研院所開展了產學研合作,63名教授(博士)作為科技特派員進駐49家企業。五年專利申請量1291件,專利授權量920件,分別是2005年的2.78倍和4.95倍。其中2010年專利申請量465件、授權量416件,分別比上年增長92.2%和1.77倍,增速均居全省首位。
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五年共投入更新改造資金428.3億元,是“十五”時期的4.2倍。積極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啟動了省市共建(清遠)再生有色金屬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清城有色金屬再生產業集群、佛岡龍山空調制冷配件產業集群被認定為省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有色金屬加工、再生資源產業集群初具雛形。加快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增至29家,經省科技廳認定的高新技術產品達46個。2010年高新技術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62.8億元,銷售收入57.06億元;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5.8%,比上年增長34.9%,已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22.1:39.3:38.6調整為2010年的10.8:60.6:28.6,工業對經濟增長的主導作用進一步增強。
品牌創建成果豐碩。大力實施質量興市、品牌帶動戰略,參與制定國家、行業、地方標準14項,國家水泥及制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落戶我市;“新亞”牌和“光”牌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實現了馳名商標零的突破;清遠雞、東陂臘味、英石等12個地方特色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數量居全省之首;擁有特色農產品地理標志證明商標3件;36個產品獲國家、省名牌產品稱號;36件商標被認定為廣東省著名商標,全市名牌產品、著名商標已增至89個(件)。
節能減排目標順利完成。強化節能預警調控,加快淘汰落后產能,五年共淘汰小水泥、小鋼鐵企業230多家,涉及產值100多億元。大力推廣余熱發電技術,共建成余熱發電機組12臺,總裝機容量15.25萬千瓦。加強污染減排設施建設,強化重點流域及重點排污企業監管,燃煤火電機組全部安裝了脫硫設施;各縣城和中心鎮全部建成污水處理廠,五年共新(擴)建15間污水處理廠,新增污水日處理能力29.5萬噸,是2005年的6.9倍。單位GDP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量順利完成“十一五”目標。
節地工作取得新成效。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深挖用地潛力,推進土地節約集約使用,單位建設用地GDP產出從2005年的每畝2.56萬元提高到2010年的7.26萬元,建設用地利用效率提高1.84倍。積極推進開發補充耕地工作,三年累計開發補充耕地21.53萬畝,連續兩年排全省第二位。全面開展“三舊”改造工作,近三年共投入改造資金66.9億元,完成改造項目90個,涉及面積1.39萬畝,節地率43%。
(三)狠抓“雙轉移”和“雙到”工作,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
“雙轉移”工作深入推進。狠抓工業園區建設,佛山(清遠)、佛山禪城(清新)產業轉移園創建成為省級產業轉移園。華僑工業園、民族工業園基礎配套不斷完善,吸引力有效增強。世界500強企業法國液化空氣集團落戶佛山(清遠)產業轉移園。2010年,四大園區共引進項目90個,投資總額129.1億元,實現產值114.2億元。創新“雙轉移”模式,順德(英德)區域合作產業園正式啟動,探索出了區域經濟合作的新路子。以園區為載體,大力承接國際國內尤其是珠三角產業轉移,五年共引進項目2933個,計劃總投資3834.99億元,累計實際投入998.06億元。切實抓好農村勞動力實用技能培訓,促進勞動力轉移就業。五年累計培訓農村勞動力14.6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61.61萬人次,其中就地就近就業35.56萬人。
扶貧開發成效顯著。積極實施農村安居工程,加大扶貧開發力度,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積極推進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共落實“雙到”資金5.8億元,已投入2.45億元;共扶持發展集體經濟項目1000個,235個省級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3萬元,16萬貧困人口年人均收入超過2500元,清城區提前一年實現脫貧目標。積極開展“扶貧濟困日”活動,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共募集善款2.3億元。
縣域經濟實力大幅提升。堅持分類指導,積極推進主體功能區規劃試點工作,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北部四縣(市)經濟發展速度加快,五年年均增速均達到兩位數。南部和中部地區綜合實力不斷增強,2010年《廣東縣域經濟綜合發展力研究報告》顯示,佛岡縣、英德市、清新縣經濟綜合發展力分別在全省67個縣(市)中位列第7、第10和第11位,包攬全省山區市縣域經濟綜合發展力前三名。
民族地區發展加速。認真貫徹落實民族政策法規,出臺了《關于用辦特區的理念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實施意見》,市財政五年共投入兩個民族自治縣扶持資金8602萬元,是“十五”時期的9.4倍。創辦了民族工業園,突出抓好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有力促進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2010年,連山、連南兩個民族自治縣生產總值分別增長20.1%、20.2%,分別比2005年提高8.9和7.9個百分點。兩個自治縣公路通車里程
(四)加大城鄉建設力度,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基礎設施日益完善。以交通建設為重點,加快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城鄉面貌煥然一新。五年共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資800多億元,其中交通設施投資370多億元。完成了清連、廣清和京港澳高速公路清遠段、武廣高鐵清遠段、北江大橋姐妹橋、鳳城大橋等重大交通項目建設,實現了縣(市、區)到鎮通等級公路和鎮到建制村公路路面硬化。全市公路通車里程1.81萬公里,五年新增
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啟動“十個一批”城鄉重點工程建設,完成了城西大道擴建、連江西路、沿江路、“西出口”等一批市政交通項目,以及清遠站站前廣場、筆架廣場、鳳城文化廣場和中山公園、汝珍公園、秀麗公園等一批廣場、公園改(擴)建工程,市區首座人行天橋建成通行,各縣城中軸線、水軸線全面完成,城市配套功能不斷完善,綜合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城市規劃和管理機制進一步完善,完成了《清遠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及“一江兩岸”城市設計等專項規劃的編制,理順了市、區兩級城市管理體制。市區建成區面積56.12平方公里,綠地面積
宜居城鄉建設加快推進。實施城鄉清潔工程,大力開展“三邊”整治,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八十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5個新農村建設示范片和佛岡縣共建新農村先行試驗區取得新成效,城鄉美化、綠化、亮化水平大幅提升,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積極推進生態建設,五年共營造生物防火林帶
(五)積極推進改革開放,市場經濟體系不斷完善
重點領域改革扎實推進。市縣兩級政府機構改革基本完成,大部門體制改革順利啟動。完成了第三、第四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建立了“一網式”和并聯式審批系統,成為審批事項最少的山區市。建立和完善市與區利益共同體體制機制。簡政強鎮事權改革加快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有序開展。扎實推進行政區域合并工作,鄉鎮、村委會撤并率分別達44%和30%。市屬政府投資非經營性項目全面實行代建制。金融機構改革進一步深化,市農信社統一法人工作進展順利,城信社退出市場工作全面完成。污水、垃圾處理收費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教育、衛生、文化體制改革深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任務基本完成,華僑農場改革發展取得重大進展。
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加快國有企業改革,五年共完成128戶國有企業的改革改制,國有企業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國有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市屬監管企業國有資產總額發展到97.15億元,是2005年的22倍;所有者權益21.1億元,是2005年的10.2倍,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率超過9倍。認真落實加快民營經濟發展各項政策,切實抓好中小企業幫扶工作,民營經濟發展不斷加快。2010年全市實有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分別為9.12萬戶、9002戶,分別比2005年增長33.73%和1.53倍;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495.2億元,占全市比重的44.5%,是2005年的3.2倍。新亞電纜、遠光電纜及忠華棉紡等3家企業入圍全省民營企業百強。
外經貿發展步伐加快。五年共引進外資項目394個;合同外資金額26.1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1.56億美元,分別比“十五”時期增長24%和2.2倍。積極開展對外貿易,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2010年外貿出口總額19.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6.7%,是2005年的2.1倍,年均增長15.7%;外貿出口結構進一步優化,一般貿易出口4.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3.2%,是2005年的1.2倍;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分別比上年增長28.6%和12.8%,比2005年提高2.03倍和2.76倍。
(六)切實加強和改善民生,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
人民生活質量穩步提升。編制實施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綱要,五年共投入改善民生資金211.3億元,2010年財政民生投入占一般預算支出比重達47.53%。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2010年市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萬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386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69.1%和60%。企業職工最低工資水平比2005年提高60.9%。發行了清遠市民卡。認真落實促進就業各項政策,積極幫扶大學生、農民工等群體就業,五年新增城鎮就業30.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零就業家庭保持動態為零。企業人文關懷得到加強,勞動關系總體保持和諧穩定。
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積極拓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農村合作醫療、農村養老保險和失地農民養老保險覆蓋面,社會保障體系基本覆蓋城鄉。2010年全市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12.48萬人,比上年增長3.2倍;新農合參合率98.38%;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84.62萬人,比上年增長8.02%,比2005年增長3.87倍;參加失地農民養老保險1.43萬人。社保資金累計結余32.1億元,是2005年的2.8倍。符合低保條件的城鄉居民實現應保盡保。社會救助體系進一步完善,社會福利和紅十字等慈善事業持續發展。出臺政策穩定物價水平,首次向低收入群體發放臨時價格補貼。積極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共建成保障性住房1263套。
文化建設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扎實推進,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博物館、圖書館等文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村電影放映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農家書屋建設提前5年實現行政村全覆蓋。深入開展文化品牌創建活動,中國漂流之鄉、中國溫泉之鄉影響不斷擴大,連州國際攝影年展、英德英石文化節、陽山四驅越野車節、連山壯家戲水節、連南瑤族文化藝術節知名度不斷提高。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福地、英石和壯瑤等文化產業不斷發展。新華書店和電影公司成功轉企改制,重新組建了市民族歌舞團。
教育優先發展地位得到鞏固。全面實施城鄉免費義務教育,提前一年實現“普高”目標,新增普通高中學位2.41萬個、中職(含技工)學位4.55萬個;2010年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93.08%,比2005年提高42.08個百分點;清遠職業技術學院辦學條件和內涵建設不斷提升,全市高等教育在校生1.21萬人,毛入學率28.5%。加快發展學前教育、特殊教育,積極引進民間資本辦學,民辦教育在校生9.7萬人,比2005年增長6倍。教育創強成績顯著,清城區創建為非珠三角地區第一個省教育強區,佛岡縣創建為全省第一個省教育強縣,累計創建省教育強鎮18個、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10所。全面實施教師績效工資改革,教師工資福利待遇實現“兩相當”,全面解決代課人員“代轉公”問題。
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取得新成效。加快衛生事業發展,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推進,醫療條件明顯改善,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服務、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上新水平。扎實推進衛生資源優化整合,市人民醫院已完成整體搬遷并正常運作。基本藥物制度全面啟動,中醫藥事業不斷進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逐步健全。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成功舉辦第四屆市運會,全面完成農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群眾性體育運動廣泛開展。完成省下達的人口計劃各項指標任務,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左右,低生育水平繼續保持穩定。婦女兒童、殘疾人、僑務、統計、人防、氣象、檔案、方志、對臺等工作取得新成績。
民主法治和政府自身建設進程加快。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積極開展民主協商工作,開展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約見市長活動,五年共辦理人大代表建議294件、政協提案602件,人大代表滿意率達100%,政協委員滿意率達96%以上。密切政府與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無黨派代表人士的聯系,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機制不斷完善。加強機關作風建設,近兩年共對全市737個機關單位進行了433次明查暗訪,制作機關作風暗訪專題片13部;共受理行政效能投訴357件,辦結率達100%。全面完成“五五普法”,法治城市、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不斷深入。監察、審計工作扎實推進,政務、村務和辦事制度公開不斷加強,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進一步完善。
社會大局保持穩定。著力做好信訪工作,認真落實領導接訪和包案制度,全市信訪形勢總體平穩。加大社會治安治理力度,縣鎮村綜治信訪維穩中心全面建成,社會政治和社會治安保持穩定。深入開展打私、打假工作,狠抓產品質量和食品藥品安全專項整治,打擊傳銷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市場秩序不斷規范。應急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預防和應對突發事件能力有效提升。切實抓好安全生產,有效防范了重特大安全事故的發生,2010年各類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比2005年分別下降61.2%和40.7%。民族、宗教關系和睦和諧。國防建設和民兵預備役工作得到加強,軍民共建、雙擁優撫安置深入推進,軍政軍民更加團結。
各位代表,“十一五”時期是我市經濟實力提升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社會各項事業進步最為顯著、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五年,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五年。這一業績的取得,是我們堅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結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人民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奮發圖強、開拓創新的結果,是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社會各界關心支持的結果,是兄弟地區尤其是掛扶單位大力幫助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干部職工、駐清人民解放軍、武警消防官兵、人民警察和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社會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長期關心和支持清遠建設的兄弟地區、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各位代表,通過“十一五”時期的成功實踐,我們進一步提高了駕馭全局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探索和積累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經驗。第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是推動清遠跨越發展的思想指南。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的實質內涵,轉變粗放型發展路徑和理念,注重速度與質量的統一,努力尋求破解發展難題的新途徑,推動了經濟與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第二,堅持改革創新,是推動清遠跨越發展的強大動力。以解放思想、創新觀念為先導,深入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攻堅,不斷創新政策、體制機制,積極探索符合清遠實際的發展路子,最大限度釋放了發展活力,為加快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第三,堅持統籌城鄉區域發展,是推動清遠跨越發展的重要抓手。堅持全面謀劃、統籌協調、分類指導,深入推進“雙轉移”和“雙到”扶貧開發,抓好“三圈四帶”產業布局,積極開展主體功能區規劃試點工作,促進了城鄉和區域的協調發展。第四,堅持調結構促轉變,是推動清遠跨越發展的必由之路。緊緊把握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倒逼壓力和轉型契機,積極推進產業和經濟結構調整,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發展高端產業,提高產業發展水平,有效提升了經濟發展質量。第五,堅持以人為本、改善民生,是推動清遠跨越發展的根本宗旨。破除“重物輕人”的觀念,把解決民生問題作為發展的前提與歸宿,積極推進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事業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和社會保障水平,扎扎實實為群眾謀福祉。第六,堅持提高政府執行力,是推動清遠跨越發展的重要保障。積極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狠抓公務員隊伍建設,不斷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積極推進政務公開,切實提高政府依法行政和高效服務水平。大力倡導真抓實干的作風,完善責任落實機制,狠抓督促檢查,推動了各項工作的有效開展。
回顧“十一五”時期的工作,我們也清醒認識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經濟發展方式總體粗放,產業層次不高,自主創新能力弱,高新技術產業比重偏低,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產業競爭力不強;二是區域和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仍然突出,完成扶貧開發目標、加快北部地區發展任務艱巨;三是城鎮化水平較低,城市輻射帶動作用不強;四是資金、土地等要素供應不足問題日益突出,缺乏大項目帶動,發展后勁受到制約;五是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還需加大力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任重道遠。這些困難和問題,我們將在“十二五”時期努力加以克服和解決。
二、“十二五”時期的奮斗目標和主要任務
“十二五”時期是我市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期,也是我市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推動經濟社會實現更大跨越的關鍵期。我們要準確把握形勢,積極應對各種挑戰,開拓創新,扎實工作,努力開創發展的新局面。
根據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省委十屆八次全會精神和市委關于“十二五”規劃的建議,市政府組織編制了《清遠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規劃綱要(草案)》及其說明已印發大會。《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時期工作的總體要求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加快四化進程,建設幸福清遠”為核心,全面推進經濟、社會、文化、政治和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與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城鄉區域的統籌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努力打造廣東區域協調發展示范區、環珠三角高端產業成長新區、華南休閑宜居名城和大廣州衛星城,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十二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以上,人均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以上,經濟結構明顯優化,城鄉發展顯著加快,民生質量顯著提高,社會事業明顯提升,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根據上述總體要求,實現“十二五”規劃目標,必須在“六個突出提升”上下功夫:
(一)突出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按照“建設大交通、融入大廣佛、對接珠三角”的總體思路,高起點規劃建設交通網絡,重點圍繞中心城區,以及南部、中部、北部重要工業園區、特色產業集聚帶等,加強公路、鐵路、航道、港口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實現與廣佛都市圈一體化及周邊縣、市的無縫對接和快速通達。突出抓好民族地區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優化民族地區發展環境。加快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數字清遠”工程,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二)突出提升產業發展水平。積極承接珠三角和國際產業轉移,著力發展與珠三角相配套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做大做強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努力構建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資源消耗低、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大民族工業園扶持力度,優先安排民族地區產業項目,加快發展民族醫藥、民族生態旅游等特色產業。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創新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現代農業。
(三)突出提升城鎮化發展水平。以建設大都市、大城市群的理念整合南部區域,拉大中心城區主體框架,建設“湖城”及“廣清一體化都市區”,加快與廣佛都市圈的對接。建立開放融合型城鎮體系,拓寬城市發展空間。加快推進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注重擴容提質,將城市建設與功能再造、產業發展相結合,提升城市規劃與管理水平。著力推進主體功能區試點建設,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創新城鎮化體制機制,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引導人口向城鎮集聚。
(四)突出提升生態環保建設水平。大力推進生態城市建設,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加快“三舊”改造和節約集約用地工作。推進再生資源體系建設,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逐步形成節約資源的生產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費模式,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全面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構筑美好綠色家園,帶動清遠綠色崛起。
(五)突出提升文化強市建設水平。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力爭2013年創建為省教育強市,高標準普及學前到高中階段十五年教育。構建覆蓋城鄉的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充分挖掘并加快文化資源向產業資源的轉化,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加強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加快體育產業發展,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增強居民體質。
(六)突出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堅持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包容性增長和共享式發展,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力構建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體系,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增強醫藥衛生服務能力,建設惠及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千方百計促進就業和再就業,切實提高居民收入,讓人民群眾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建設幸福和諧清遠。
各位代表,“十二五”的宏偉藍圖已經繪就,清遠發展新的航程已經開啟。全市人民團結一致、奮力拼搏,就一定能開創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做好2011年各項工作,對于鞏固應對金融危機成果、確保“十二五”開好局、起好步意義重大。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省委十屆八次全會和市委五屆十二次全會精神,圍繞“加快四化進程,建設幸福清遠”這個核心,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全面對接《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加快推進結構調整和自主創新,加快完善交通基礎設施,提升“雙轉移”和“雙到”工作水平,提升城鎮化和環境保護水平,努力發展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事業,開創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新局面,為“十二五”時期的科學發展奠定基礎。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8%左右,人均生產總值增長16%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0%;外貿出口增長6%;實際利用外資增長30%;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20%左右;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增長10%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4.3%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削減量完成省下達目標。
要實現上述目標,必須突出抓好“八個著力”:
(一)著力擴大內需,增強經濟發展動力
進一步拓展消費需求。繼續鞏固和提升“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推進農貿市場改造提升,切實做好家電、摩托車下鄉和以舊換新工作,千方百計擴大農村消費市場。加快專業市場建設,積極引進國內外大型商貿企業,大力開拓文化、旅游等新興消費熱點。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提高城鄉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強消費能力。
全力擴大和優化投資。安排市重點項目111項,計劃投資315億元。繼續加大續建、在建項目推進力度,加快廣清、廣樂、二廣高速清遠段、金谷大橋和武廣客運專線英德站建設,確保佛清從高速公路年內動工,推動廣清城際軌道盡快開工,加快推進連佛、汕湛、汕昆高速清遠段前期工作,以及北江航道改造升級。加大新型工業投資力度,嚴格控制“兩高一資”和產能過剩行業投資,優化投資結構。加快儲備一批投資規模大、帶動力強的重點項目。落實支持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引導社會投資參與重點項目建設。
加強經濟運行調節。全面落實中央和省穩定物價各項政策措施,加強價格監管,嚴肅整治惡意炒作、哄抬物價等不法行為,保持物價穩定。認真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切實抓好“菜籃子”基地建設。完善補貼制度,保障低收入群眾基本生活。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著力解決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困難。認真落實中央房地產調控政策,積極發揮土地儲備作用,支持自住性住房消費,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繼續做好財稅征管工作,堅持依法征管、應收盡收。
增強民營經濟發展活力。認真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繼續實施重點企業服務團制度,發揮商會、協會、行會等社會團體的溝通橋梁作用,加大中小企業幫扶力度。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推進政、銀、企、保合作,努力緩解企業融資難、擔保難問題。大力培育上市后備企業,推動優質企業上市融資。
(二)著力轉變發展方式,加快產業優化升級
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加快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重點推進廣東低碳技術與循環經濟研究院清遠分院、國家水泥及制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建設。鼓勵支持企業組建研發中心,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深入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加快創新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培育,重點扶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創新型企業發展。充分利用現有制造業基礎,積極發展汽車零配件、機械模具及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業,促進先進制造業集聚發展。加快創新型人才引進和培養。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引進和推廣新技術,改造再生資源、有色金屬加工、水泥、陶瓷等支柱產業。實施技術改造技術創新滾動計劃,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加快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石角再生金屬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和“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建設,打造有色金屬、再生資源產業集群。鼓勵傳統產業龍頭企業參與國際、國家、行業標準的擬(制)定。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立足發展大旅游,重點引進大企業,深度開發旅游資源。著力開發高端旅游產品,進一步拓展珠三角、高鐵沿線、華東沿海和境外高端客源市場。大力發展面向珠三角的高端會展業,加快發展物流、電子商務、金融、保險等生產性服務業,做大做強城西大道--人民路商貿物流帶。強化信息技術在旅游、商貿等服務業的推廣應用,促進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互動發展。
進一步優化外貿結構。繼續做強一般貿易,提升加工貿易水平。重點支持高新技術產品、自主產品、名牌產品出口。擴大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和零部件進口。推動外商投資、加工貿易企業擴大內銷。加快口岸建設,不斷優化通關環境,在繼續鞏固歐美、日本等傳統市場的同時,積極開拓東盟等新興國家貿易市場,進一步加強與港澳臺的經貿合作,提高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
著力抓好專業鎮建設。以園區為載體,以產業為支撐,以品牌建設為抓手,加快推進清城區石角鎮有色金屬加工專業鎮建設,促進9個省級技術創新專業鎮的產業集聚和創新升級,使之成為主導產業各具特色、帶動能力較強的專業鎮,并通過完善配套服務功能,打造城鄉統籌發展的示范鎮。
(三)著力深化改革,提高地區綜合競爭力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繼續推進富縣強鎮和簡政強鎮事權改革,加大簡政放權工作力度,依法下放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切實強化縣級政府行政管理職能。進一步推進“一網式”審批和并聯審批,提高審批效率。認真做好清城區大部制改革試點工作,積極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
積極穩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推進金融改革創新,加快組建村鎮銀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穩健發展小額貸款公司,規范發展融資性擔保機構,鼓勵更多股份制商業銀行在我市設立分支機構。深化價格領域改革,防范物價過快上漲。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健全土地、資本、人力資源、技術等要素市場。
積極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全面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加快農村土地登記發證工作,逐步推進以證管地。
(四)著力抓好“雙轉移”和“雙到”工作,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推動產業園區提升發展。發揮佛山(清遠)省級示范性產業園的品牌優勢,輻射帶動各地產業園加快發展。支持佛山禪城(清新)和順德(英德)產業轉移園、民族工業園、華僑工業園建設,抓好特色產業承接。全力推進順德(英德)區域合作產業園加快建設,努力打造成為全省區域經濟創新合作發展試驗示范區。堅持主導產業和園區招商模式,力促產業集聚發展有新局面,產業區域科學合理布局形成新格局。
提高招商引資質量。借助省政府組織的大型高層招商活動,圍繞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業層次,加強對發達國家、跨國公司、龍頭企業的招商推介,力爭在引進中央企業、世界500強企業和實力民企上有新突破,使一批帶動力強的優質項目落戶清遠,力保工業發展的良好勢頭和招商引資“熱土”的優勢。堅持引進項目與引進技術、管理、人才相結合,鼓勵外資更多投向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清潔能源和節能環保等產業,提高利用外資水平。
提升城鎮化水平。全面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試點工作,完善政策配套體系。加快推進一批“三舊”改造示范工程,促進城市規模擴張和功能、空間布局優化。加快中心城區第二水廠建設,進一步完善市政道路及中心城區、縣城和中心鎮供電、供水、污水處理等城市配套功能。以縣為單位每年整治10%的自然村,在各縣(市、區)集中力量打造1-2個名鎮、名村,示范帶動宜居城鄉建設。建立健全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體系,組織培訓農村勞動力3.7萬人,轉移勞動力就業9萬人。以建立人口合理流動機制為目的,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推動農村人口向城鎮集聚。進一步簡化入戶手續,抓好農民工積分制入戶城鎮工作。
基本完成扶貧開發任務。突出抓好產業扶貧,完善貧困戶與龍頭企業的互助聯結機制,以產業化帶動貧困農民脫貧。進一步完善協調機制,大力實施“訂單、定向、儲備”培訓模式和“一戶一技能”培訓計劃,通過轉移就業幫助貧困群眾脫貧。引導和扶持不具備生產生活條件的貧困村通過搬遷實現脫貧。加快出臺配套政策,建立移民后續幫扶長效機制,妥善解決移民生產就業問題,確保“搬得出、穩得住”。積極推進互助金和小額貸款工作,實行幫扶工作動態管理。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鎮、村一級在推動扶貧開發中的主導作用。大力整合幫扶資金,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確保提前基本完成扶貧開發任務。
進一步加快民族地區發展。著重解決民族地區發展遇到的問題,落實民族地區發展專項資金,加大民族地區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夯實經濟發展基礎。實施項目傾斜政策,優先安排民族地區農業、旅游和特色產業項目,加快民族地區農副產品加工、醫藥、生態旅游等產業發展。進一步加大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的扶持力度。
(五)著力發展現代農業,提高新農村建設水平
發展壯大特色農業。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繼續抓好家禽、水果、蔬菜等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壯大特色產業帶和特色基地規模,做大做強特色農業,不斷提升清遠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認真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糧食生產。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進土地集中集約經營,積極引進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鼓勵支持龍頭企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加快現代化大型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集散中心和物流園區建設,加快組建一批大型農產品和農資購銷流通企業集團。發揮供銷合作社流通網絡優勢,加快新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建設。鼓勵農業企業與國內外大型農業集團、跨國公司開展合作。積極推進“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加快農產品出口基地建設,擴大農產品出口規模。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民生水利建設為重點,全面完成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加快現代標準農田建設和中低產田改造,加強農業裝備建設。積極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加快農村道路硬底化,提高農村公路的通達深度和暢通水平。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工程,加快村莊整治。積極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六)著力抓好節能減排節地工作,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加大節能降耗工作力度。完善節能目標年度考核機制,加強重點耗能企業監管,全力落實節能措施。實施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核制度,積極推廣和使用新能源、新技術,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推進工業、交通、建筑、商貿酒店、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嚴格節能準入門檻,建立健全落后產能退出機制。
狠抓污染治理和減排。嚴格執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和前置審核制度。加強飲用水源水質保護,狠抓重點流域、區域、行業污染治理,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加大農村及城鄉結合部環境整治力度。嚴格污染物排放標準,提高環保準入門檻。強化環境監測和執法監督,嚴肅查處環境污染事故。
加強生態建設。抓好城市綠化工程建設,改造提升綠化水平,繼續開展生態市創建活動。認真抓好封山育林,繼續推進生態建設工程、雨雪冰凍災害森林生態修復工程、“市肺”工程建設。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加快陽山國家地質公園建設。嚴格林地林木資源保護管理。
扎實推進節約集約用地。完善耕地保護考核機制,嚴守耕地保護紅線,繼續推進開發補充耕地工作。建立健全節約集約用地導向機制,引導建設用地向產業升級和城鄉布局優化傾斜。繼續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工作。加大違法用地整治,推進土地科學、高效使用。
(七)著力加強和改善民生,推進幸福清遠建設
進一步穩定和擴大就業。推進公共就業服務向基層延伸,建立覆蓋城鄉常住人口的服務體系。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大力推進創業帶動就業,積極提供創業孵化服務,鼓勵高校畢業生等青年自主創業,力爭城鎮新增就業5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5萬人,創業帶動就業2萬人。實施技工教育倍增計劃,開展適應產業調整升級的職業培訓。
健全城鄉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抓好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擴面工作。推進普通門診醫療費用統籌,做好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和異地就醫結算服務。著力抓好未參保人員養老保險擴面工作,大力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加快完善優撫安置保障體系和社會救助體系,加大城鄉社會福利設施建設力度。落實孤兒最低養育標準。加強法律援助,保障困難群眾合法權益。
大力推進文化強市建設。實施文化強市規劃綱要,加快重點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新建一批縣城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和鄉鎮綜合文化站、社區文化室。大力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家書屋建設、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落實基層文化工作者待遇,逐步加大財政對基層文化工作的扶持力度。充分挖掘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福地文化、英石文化等文化資源內涵,大力發展文化生態旅游業。加快文化產業園建設,推動文化產業發展。辦好首屆幸福清遠群眾藝術花會。
加快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抓好教育中長期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全面啟動創建省教育強市和普及學前教育工作。繼續加強義務教育規范化學校建設,加快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改革試驗區建設。提高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水平。繼續抓好市特殊學校、市公共實訓中心和新職校建設。積極穩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全面完成醫療衛生體制五項重點改革。完善市急救網絡體系,加快改造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積極推進醫療衛生信息平臺建設。深入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推進鄉鎮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統籌解決人口問題,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落實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穩定低生育水平。按甲級標準重建市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改造升級人口計生信息系統,建立基于全員人口管理的動態個案數據庫。積極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進一步推進殯葬管理工作。落實婦女兒童發展規劃,切實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加大民族地區扶持力度,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維護民族團結和宗教和諧。加強國防教育,深化國防動員指揮機構改革,提高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質量。切實做好雙擁和優撫安置工作。繼續做好殘疾人、僑務、人防、氣象、統計、檔案、方志、紅十字、對臺等工作。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引導企業改善勞動條件,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切實抓好安全生產,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繼續實行領導干部聯合接訪和下訪制度,依托縣鎮村三級綜治信訪維穩工作平臺,加大社會矛盾糾紛排查和調解力度。加大食品藥品監管力度,推進藥品安全示范縣(區)創建工作。建立和完善價格調節基金機制,提高市縣兩級政府市場基本生活物價調控統籌能力。嚴厲打擊制假售假、走私行為,規范市場秩序。完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機制,提高預防和處置能力。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扎實推進“六五”普法工作。狠抓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建設平安清遠。
在這里,我代表市人民政府承諾,今年集中力量為人民群眾辦好十件實事:一是建立低收入群眾臨時價格補貼與價格上漲聯動機制,適時向優撫、低保和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發放價格補貼。二是將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1500元的困難群眾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縣級福利院全部建成。三是確保省定67條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3萬元以上,7.6萬貧困人口脫貧。四是完善高中階段教育學校國家資助政策體系,中職學校免學費政策擴大至城市困難家庭學生。五是100%的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動工建設市人民醫院二期工程和市中醫院綜合大樓。六是啟動市“四館合一”、圖書館購書中心、全民健身廣場工程,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七是繼續實施城鄉清潔工程,基本完成“三邊”整治任務。八是加快推進清連二級公路大修工程,正式啟動清三、清佛公路大修工程,完成
(八)著力加強自身建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認真落實人大及其常委會各項決議,依法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認真接受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主動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的意見建議。認真辦理人大建議、政協提案。加強法治政府建設,規范行政執法,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進一步加大審計監督和財政監管力度,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資金使用監控,確保在土地出讓、工程招投標、政府采購、資金撥付等方面嚴格依法辦事、公開辦事、按程序辦事。
加大職能轉變力度。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服務企業、監管市場和解決民生問題上。創新政務公開方式,主動接受公眾和輿論監督,提高政務透明度。廣泛聽取群眾和專家意見,促進民主、科學、依法決策。完善信用體系建設,加快構建信用政府。加強社會誠信宣傳教育,營造誠實守信的社會環境。加強政風建設,進一步轉變機關作風,繼續精簡壓縮會議、文件。
進一步提高行政效率。創新政府管理方式,進一步推廣電子政務和網上辦事,提高辦事效率。完善工作目標責任制,健全重點工作領導掛帥、整體推進制度。健全機關效能監察機制,嚴肅查處政令不暢、辦事效率低下、自由裁量失當等問題。建立目標激勵機制,強化重點工作、重點項目的協調與督查,確保工作落實。
狠抓廉政建設。推進政府機關和公務員隊伍廉政建設,確保反腐倡廉各項措施落到實處。認真開展廉政風險防范工作,從最容易滋生腐敗的環節入手,推進反腐倡廉制度建設,規范權力運行,堅持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切實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嚴肅查處損害企業和群眾利益的行為。大力弘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精神,倡導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
各位代表,承繼“十一五”輝煌,開創“十二五”偉業,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依靠全市人民,再接再厲,開拓創新,為實現“十二五”良好開局、加快幸福清遠建設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