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上午,清遠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清城區開幕。市長黃喜忠作政府工作報告。隨著一系列政策的改革與落實,清遠已經進入了一個全面發展的新時期。報告回顧了2018年清遠取得的成績,部署2019年工作。
2019年工作目標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左右,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5%左右,
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長7%左右,
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
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以內;
社會保障、資源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及安全生產完成省定目標。
2019年重點任務
完善廣清交通一體化
加快融入大灣區1小時經濟生活圈。推動佛清從高速清遠段、廣連高速、二廣高速與清連高速連接線等加快建設,確保汕湛高速清云段建成通車,加快打造環城高速,推動主干道路與高速公路對接。積極推動廣清永高鐵、廣清地鐵、佛江高速北延線項目納入大灣區綜合交通規劃。力爭新啟動160公里、完成50公里國省道新改建。
深化產業協同融合發展
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分工。推進廣清產業園A區建設,著力建設國家產城融合示范區,力爭投(試)產項目達46個;加快B區建設,打造廣州知識城協同發展功能區。加快把原兩德合作區上升為廣清特別合作區。建立市派駐廣州、深圳等重點地區招商點。繼續推進幫扶引進20億元、10億元大項目和產業集群工作。力爭全市園區工業增加值、全口徑稅收均增長15%以上。
加快北部生態發展區建設
落實省“一核一帶一區”戰略部署,配合做好粵北生態特別保護區建設。推進連陽四縣(市)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繼續培育壯大綠色低碳新型工業、特色農林、綠色食品、文化生態旅游和清潔能源等產業。力爭成為全省首個森林碳匯規?;灰资?。加快二廣高速連賀支線、韶賀高速等前期工作。
更好發揮重點項目帶動作用
安排省、市重點項目161項,年度計劃投資297.6億元。加快省級職教基地建設,保障五校秋季開學。加快推動“四館”、奧體中心、廣東金融學院清遠校區建設。力爭磁浮旅游專線試運行。推動連州、英德通用機場加快前期工作。
扶持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出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降低制造業成本等政策,出臺鼓勵園區建設和使用標準廠房實施細則,力爭建設標準廠房80萬平方米以上。制定先進制造業高技術企業扶優計劃,提升優質重點企業綜合競爭力。完善促進總部經濟發展措施。支持企業上市。力爭推動120個以上企業開展技改。
加快建設區域創新中心
力爭進入全國高新區前100位,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60家。力爭新增省級新型研發機構2家以上。推動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建設,力爭專利授權量、發明專利授權量、行業標準制修訂量均增長15%以上。
大力發展全域旅游
統籌推進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積極謀劃建設北江旅游帶,加快打造具有主題公園特色的國際化旅游城市。全面策劃推介清遠旅游產品,加強城市間旅游聯盟、聯動。扶持旅游龍頭企業發展。打造“清遠48小時旅游目的地”。
探索打造鄉村振興綜合示范區
啟動第一批、力爭建成2-3個鄉村振興綜合示范區。將連樟村打造成為全國加強基層黨建、推進精準脫貧和實現鄉村振興的示范村,將連江口鎮打造成為全國鄉村振興發展和特色旅游示范鎮。力爭新增省級農業龍頭企業5家。力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分別新增100家和1000家。力爭新增茶葉3萬畝、柑橘5萬畝、清遠雞1700萬只。力爭完成90%以上自然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60%以上非貧困村創建成為美麗鄉村,著力打造一批省級示范縣、鎮、村。力爭完成農村公路新硬化836公里、中小河流整治126.9公里、農網升級改造投資4.8億元。
破解一批關鍵制約問題
力爭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3.5個工作日內,投資項目辦理期限壓減至5個工作日以內,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限壓縮至100個工作日內。加快“數字政府”建設。落實好各項降費減稅政策措施,力爭為企業降成本37.1億元。破解土地制約瓶頸。
把綠色生態打造為清遠的核心競爭力
淘汰10蒸噸及以下工業燃煤鍋爐。推動充電樁建設,推廣應用新能源。抓好滃江流域、大燕河、樂排河、漫水河等重點流域綜合整治,確保水質持續改善。全面落實河長制,加快15個省級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建設,完成瀾水河、龍瀝大排坑城市建成區段黑臭水體整治。力爭新增管網160公里,改造舊管網30公里,實現鎮級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力爭新建2個森林公園、1個濕地公園、1個森林小鎮和一批綠美古樹鄉村。
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
優化市區4個高速出入口整體風貌。推動各縣(市、區)中心城鎮提質建設。堅持把創文作為“一號民心工程”,加快完善創文長效機制,繼續加強交通擁堵治理,推進城市慢行系統、人行天橋規劃建設,加大公交車投放。加快推進市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規劃建設。完成67個鎮級簡易填埋場整治。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提升效能
堅持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開展政府系統作風整治行動,抓住關鍵,突出典型,重點整治,強化干部隊伍責任擔當和落細落小落具體。健全容錯糾錯機制,鼓勵干部積極作為、靠前服務,著力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
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力爭創建成為省教育現代化先進市,進一步推進衛生強市、健康清遠建設,強化底線民生保障,完善就業創業服務。全力抓好脫貧致富。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依法嚴懲涉黑涉惡違法犯罪,打掉“保護傘”。深化“平安清遠”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