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木凌青靄,修篁媚綠渠。耳和繡翼鳥,目暢錦鱗魚。
粵北地區的自然風光,與省內其他區域相比,有著迥然不同的意趣,粵北的自然教育也有自己的鮮明特色,以并不算高的投入,在自然教育精品課程開發、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獨辟蹊徑。

區域縱覽
走進“森林擔當”去看華南虎
如果說廣東的自然教育有“上山下海”之特色,那么擁有眾多名山的粵北地區,可說是其中的“森林擔當”。 丹霞山坐落于廣東省韶關市,因山石“色如渥丹,燦若明霞”而得名。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自2019年評為廣東省自然教育基地以來,不斷完善基地基礎設施、加強課程設計、推動人才隊伍建設等,吸引公眾走進丹霞山體驗自然教育。園內觀鳥自然教育徑、觀蝶自然教育徑等成為公眾接觸自然的平臺。公園積極開展特色自然教育品牌活動,以科研助推自然教育,成為深受公眾喜愛的自然學校。 廣東粵北華南虎省級自然保護區自然教育基地通過組織自然教育研學活動和課程,結合現場解說、互動式教學、情景式教學等多種手段,利用自然教育課程《消失的叢林虎嘯》《科普大陸龜的習性》《趣識動物》等將小朋友帶入森林近距離接觸動物,感受華南虎之美。 廣東紫金白溪省級自然保護區自然教育基地自然教育設施完善。基地開展的自然教育課程有以保護區明星物種紫紋兜蘭為主題的“‘兜’很美”和以植物種子為主題的“跟著種子去旅行”,并且持續開發編制其他自然課程。 廣東連南萬山朝王國家石漠公園自然教育基地位于連南瑤族自治縣三江鎮、三排鎮與大坪鎮交界區域。基地自然教育課程主要設置有巖溶地貌的認識、石漠化的形成與治理模式、野生動植物認識與保護。基地招募自然教育愛好者、自然教育志愿者,圍繞公園豐富的自然資源等展開培訓活動,創新自然研學實踐教育課程。 廣東大王山國家森林公園自然教育基地設有自然教室,設計森林、濕地等自然教育路徑,根據公園特色設計課程由專職老師帶領開展自然教育活動。穩扎穩打
省級自然教育基地數量僅次于珠三角
《廣東省自然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提出,為強化“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空間響應,“十四五”期間,廣東省將構筑全面一體的“一核一帶一區”自然教育發展布局。其中,“一區”是指粵北自然教育森林體驗區。 經過近5年的快速建設和發展,截至目前,粵北地區共建設省級自然教育基地34家,高品質自然教育基地1家,自然教育之家124個,自然教育徑54條,包括自然觀察徑、自然解說徑、森林體驗步道和觀鳥步道等類型。在省級自然教育基地數量上,僅次于珠三角地區。粵北地區現有自然教育特色課程110余門,其中有6門課程被評為廣東省自然教育精品課程,包括《紅石頭的故事—了解丹霞地貌沉積過程》《水利工程師一大山里的水電站》《蝴蝶的一生》等。 憑借良好的自然資源和相對超前的意識,粵北自然教育在省內獨具一格。當然,在成績斐然的同時,粵北地區的自然教育仍存在功能性設施及自然教育活動同質化、單一化等問題,自然教育主體還缺乏社會力量。另外,當地自然教育體系在特色塑造和內容挖掘等方面仍有進步空間,自然教育活動難以全面持續展開。

金玉良言
自然教育導師應注重“因材引導”
中山大學博士研究生、丹霞山自然學校專家庫成員李貴清長期關注粵北地區的自然保護地可持續發展與社區發展領域,他認為,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該地區的自然教育已經在全省產生了示范效應,但就進一步推動自然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而言,仍然有一些可以提升的地方。 一是高品質專業人才匱乏。自然教育導師在自然教育中要注重對參與者的“因材引導”,而并非傳統的“教”,也不是簡單的自然知識輸出。從自然教育導師本身來看,一方面要加強專業理論學習,尤其是自然教育、心理學和教育學等基礎理論,及時學習國家層面在自然保護地建設的頂層設計邏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教育的內涵和特點,以此來指導實踐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在自然教育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在實踐中檢驗自然教育等相關理論知識,加強對實踐工作的觀察與思考,形成個人的成長經驗。從自然教育相關部門來看,要提供相應政策和學習機會。可考慮自然教育導師與專業職稱評審相關聯,激發自然教育導師動力。同時,提供學習交流機會,促進本地經驗輸出和外來經驗輸入。 二是自然教育活動體驗性不足。有學者曾對參加自然保護地自然教育的體驗者做過調查發現,具備互動性、多重感官體驗的自然教育活動往往能實現更好的自然教育效果。在自然教育活動設計上,要注重邏輯性,即活動目標與體驗內容的契合度,前后體驗活動的關聯性。同時,要注重體驗者與自然和其他參與者的互動,強調參與者在過程中的參與度,真正讓參與者有機會從自然中學習,以獲得多維提升。 三是地方性吸引力有待優化。一方水土塑造一種文化,自然文化是自然保護地的特殊資源,也是區別于其他類型自然教育基地的重要素材。自然教育地方性品牌建設,要強化挖掘地方性資源,尤其自然保護地中居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的自然文化,從而形成自身自然教育品牌的吸引力。
來源:廣州日報